基于多元理论融合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的研究
【摘要】: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正常、安全调度操作、经济运行的重要
依据。引入电力市场竞争机制以来,各电力公司都要制定出合理经济的实时电
价模型,它对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基于多元理论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研究中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
工作。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短期负荷预测研究动态作了仔细分析,对各种原理和方
法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作了深入分析,说明了本文研究工作的必要
性和重要意义。
以电力系统负荷序列的性质是属于复杂非线性、混沌性的时间序列为依据,
从基于多元理论的不同角度建立了多个 STLF 模型,并通过实际负荷预测系统
的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最优近邻点法,该判定法
直接定量运用轨道演化特性指数,动力学行为概念清晰;能有效剔除相空间伪
近邻点及其对局域动力学估计的不利影响。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多元理论、整
体动力学行为机理的 STLF 模型。不仅从模型的结构方面保证,而且要赋予其
内在动力学行为性能,即构造动力学的预测模型必须内、外统一;局部和整体
统一。
本文首次提出了改进混沌神经网络(ICNN)预测模型,所提出的 ICNN,
是用修正 Aihara 混沌神经元构造。ICNN 对初始值和混沌轨迹的游动性有强的
敏感性,它能刻画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并具全局寻优性能,预测性能明显优于
其它动态 NN。首次提出基于 ONP+ICNN 融合的预测模型,它是本文几个主要创
新之处的融合,它可使预测性能实现高精度并具有高的稳定性。
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改进算法的电力系统负荷序列聚类分析
方法,首次提出负荷序列间差分序列方差的概念。在基于 DM 聚类改进算法对
夏季高温负荷进行二次“细化”聚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两种外部随机因素
负荷预测模型——基于分布式模糊 NN 群模型和基于分布式 DGA-NN 群模型,
通过负荷系统实例仿真证实,所提出模型能有效、稳定地提高预测精度,为所
提出模型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有效的理论探索。
|
|
|
|
1 |
高山;短期负荷预测的神经网络实现[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1年06期 |
2 |
周佃民,管晓宏,孙婕,黄勇;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研究[J];电网技术;2002年02期 |
3 |
戴文进,付小科;基于模式识别和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年02期 |
4 |
赵宇红,赵学成,肖金凤;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在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1期 |
5 |
邓培敏;陈明华;佘恬;;Elman网络在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年04期 |
6 |
阙连元,叶世勋,丁剑明;开放式SCADA/EMS系统支持的在线负荷预测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3年10期 |
7 |
赵琳;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技术[J];山西电力技术;1998年01期 |
8 |
程旭,康重庆,夏清,沈瑜;短期负荷预测的综合模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09期 |
9 |
刘耀年,祝滨,曾令全,张文生,李月玲;一种利用可加性模糊系统的短期负荷预测新方法[J];电网技术;2003年08期 |
10 |
程其云,孙才新,张晓星,周湶,杜鹏;以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互补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及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10期 |
11 |
张昊,吴捷,郁滨;电力负荷的模糊预测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年12期 |
12 |
刘耀年,张文生,张玉霞;一种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的新方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1年04期 |
13 |
赵剑剑,张步涵,程时杰,陆俭;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J];电网技术;2003年06期 |
14 |
姜飞,龙子泉,林峰中南电力设计院;模糊神经网络在电力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8期 |
15 |
张晓,敬东;基于快速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期负荷预测[J];继电器;2000年12期 |
16 |
刘耀年,张文生,张玉霞,殷立新;基于模糊聚类理论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的方法[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7 |
贺蓉,曾刚,姚建刚,青志文,沈新祥,刘明清;天气敏感型神经网络在地区电网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7期 |
18 |
梁海峰,涂光瑜,唐红卫;遗传神经网络在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1年01期 |
19 |
林开英,俞集辉;神经网络短期负荷预测中的数据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9期 |
20 |
郭新辰,王雪峰,冯英浚;采用神经网络进行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的一种降维方法[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