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雨生红球藻和红发夫酵母代谢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提高虾青素产量
【摘要】:本研究对红发夫酵母和雨生红球藻单独培养过程中细胞内的代谢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发夫酵母通过糖酵解途径(EMP)代谢葡萄糖,但丙酮酸到乙酰 CoA 的反应效率较低,有 20.2%(稳定生长阶段)到 48.6%(生长阶段)的丙酮酸未能被有效利用而被分泌到细胞外;相比之下,雨生红球藻主要通过磷酸戊糖途径(PP)代谢葡萄糖,丙酮酸是合成虾青素的前体物质异戊烯焦磷酸(IPP)的底物之一。丙酮酸的通量增加 1,则 IPP 的通量就能提高 0.8,因此,两种微生物在代谢上具有潜在的互补性。
在代谢通量分析的基础上,将雨生红球藻和红发夫酵母进行混合培养,使两种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红发夫酵母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和CO_2 以及雨生红球藻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 O_2 分别被二者作为底物吸收利用。雨生红球藻和红发夫酵母细胞内的碳代谢流流向虾青素合成方向的通量分别比单独培养提高了 4 倍和 2.2 倍,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和虾青素的合成,生物量和虾青素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正交实验优化混合培养控制条件的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和虾青素合成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控制条件是不同的。从提高虾青素产量的角度来讲,最佳条件是:培养基组成:Glucose 3g/l, NaNO_3250mg/l, Phosphate 125mg/l, CaCl_2·2H_2O 10mg/l, MgSO_4·7H_2O 30mg/l,FeSO_4·7H_2O 5mg/l;pH:6,温度:28℃,通气量(转速):110rpm,光照强度:120μmol photons/m2·s。
为进一步提高虾青素产量,又进行了两步(段)混合培养技术的研究:第一步优化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促进细胞的生长以提高生物量;第二步在生物量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添加葡萄糖和氯化钠并提高光照强度,控制细胞的生长并促进虾青素的大量合成,虾青素产量大幅度提高,最高达到 62.1mg/l。因此两步混合培养技术为天然虾青素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
|
|
|
|
1 |
华艳艳,孙玉梅,何连芳,陈芳良;KNO_3对红发夫酵母生物合成虾青素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5期 |
2 |
蹇华丽;游娟;李平;;虾青素生物合成代谢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20期 |
3 |
梁成伟;田李;苏忠亮;秦松;;诱导条件下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4 |
张丽敏;华艳艳;孙玉梅;曹芳;;红发夫酵母生物合成虾青素天然促进剂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5 |
朱明军;杜顺堂;王菊芳;梁世中;;产虾青素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的反应器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
6 |
林淦,刘法彬;混合培养微生物降解氯氰菊酯的特性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年08期 |
7 |
武忠伟;赵新亮;窦艳萍;赵现方;;冬虫夏草与韩芝液体发酵混合培养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7年06期 |
8 |
李铁飞;;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控制[J];给水排水;1976年03期 |
9 |
于学辉;;微生物混合培养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10 |
张香美,江汉湖,董明盛;双歧杆菌与嗜酸乳杆菌混合培养时微生态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1 |
刘仲敏,刘安邦,吴强;微生物混合培养在发酵调味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调味品;2002年06期 |
12 |
孙玉梅;崔迎进;李悦;;黄浆水发酵制备虾青素的条件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
13 |
朱晓立;梁世中;邓毛程;;不同时间流加番茄汁对红发夫酵母生产虾青素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11期 |
14 |
田小群,朱明军,梁世中;几种化学激活剂刺激虾青素合成的机理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3年02期 |
15 |
段东霞;刘光洲;王军;黄国胜;;杀菌剂对混合型腐蚀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6年02期 |
16 |
姚朔影;夏枫耿;梁淑娃;;双歧杆菌混合培养初步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6年02期 |
17 |
李艳宾;张超;张磊;魏世清;张琴;;接种固氮菌对纤维素分解过程的影响[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7年01期 |
18 |
邢向英;姜玲;董庆霖;陈博;李志文;;红发夫酵母细胞内蛋白质、脂肪酸与虾青素合成关系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
19 |
朱晓立;梁世中;邓毛程;朱明军;;不同培养方式对红发夫酵母产虾青素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1年01期 |
20 |
张兰威,申美艳,张晓光;培养温度pH值对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生长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199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