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超精密切削加工的并行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精密加工技术已经从传统的微米级进入到了纳米级领域。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在验证实验结果,沟通宏观与微观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这项技术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仿真模型较小,计算速度太慢,模拟切削速度太高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新技术来克服这些困难。并行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就是这样的一种新技术,它在原来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加入并行的思想,用并行的优势来弥补原仿真的不足。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运算速度,扩大仿真规模,使之更加接近于实际,从而促进超精密加工微观机理的研究。
本文主要就并行计算技术和基于切削加工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研究,通过在Linux系统下对切削过程进行的并行分子动力学模拟,为研究微观切削机理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和实验依据。
主要采用科学计算语言FORTRAN与并行库MPI,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并行编程算法,比较其优缺点并优化选用一种算法编制程序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将串行程序与并行程序的结果相比较来验证并行算法的正确性。另外,本文还将并行计算应用到分子动力学正交试验中,针对不同的刀具角度,切削温度,切削速度下的切削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估比较,记录程序运行的起始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在与研究并行计算相对串行计算的优势,考察目标与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说明并行计算能够给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
|
|
|
|
1 |
王俊,丁皓,朱宇,陆小华,吴锤结;并行计算在分子模拟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2 |
王小伟,郭力,杨章远;近程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两级并行[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年05期 |
3 |
胖质玲,赵芳;电力系统并行计算的实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4 |
王华冠,戴起勋;高碳钢淬火加热组织变化及计算机仿真[J];钢铁研究学报;1990年03期 |
5 |
廖功荣;毛信理;;凿岩台车钻臂定位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J];矿山机械;1990年09期 |
6 |
吴秀芹,刘铁良,鞠国帅;油田井下作业仿真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2期 |
7 |
黄江林;陈立亮;;基于OpenMP的凝固数值模拟并行计算[J];铸造;2006年07期 |
8 |
洪文晶;李黎;;基于PVM的并行Monte Carlo算法在高分子聚合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9期 |
9 |
谢鑫;胡云姣;;基于并行计算及入侵检测系统的异动股票选择[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0 |
周四维;曾记;李跃新;;基于COW模式下的ETL应用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1 |
伍敏善;球磨机螺旋分级机磨矿回路的计算机仿真[J];矿冶工程;1988年01期 |
12 |
夏立芳,黄亲国;多程快速气体渗碳渗层碳浓度分布的数学模式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
13 |
周连佺;宋志安;;回柱绞车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J];矿山机械;1993年09期 |
14 |
蒋洋,赵修建,梁开明;AlF_3-CdF_2-PbF_2-LiF玻璃的X射线衍射和分子动力学研究[J];功能材料;1998年03期 |
15 |
蒋洋,赵修建,梁开明;CdF_2-BaF_2-LiF系统玻璃的X射线衍射与分子动力学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8年02期 |
16 |
罗熙淳,梁迎春,董申;分子动力学在纳米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06期 |
17 |
潘海波,末松久幸,山内尚雄;金红石型氧化物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
18 |
何有世,袁寿其,王大承,丛小青;计算流体力学(CFD)中的迭代法及其并行计算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
19 |
谢晖,钟志华,李光耀,成艾国,曹银锋;板料冲压数值模拟的并行计算与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21期 |
20 |
魏克成,温浩,周涵,徐未,许志宏;丁二酰亚胺类分散剂在伪烟炱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