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面向超精密切削加工的并行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

郑雪梅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精密加工技术已经从传统的微米级进入到了纳米级领域。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在验证实验结果,沟通宏观与微观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这项技术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仿真模型较小,计算速度太慢,模拟切削速度太高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新技术来克服这些困难。并行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就是这样的一种新技术,它在原来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加入并行的思想,用并行的优势来弥补原仿真的不足。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运算速度,扩大仿真规模,使之更加接近于实际,从而促进超精密加工微观机理的研究。 本文主要就并行计算技术和基于切削加工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研究,通过在Linux系统下对切削过程进行的并行分子动力学模拟,为研究微观切削机理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和实验依据。 主要采用科学计算语言FORTRAN与并行库MPI,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并行编程算法,比较其优缺点并优化选用一种算法编制程序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将串行程序与并行程序的结果相比较来验证并行算法的正确性。另外,本文还将并行计算应用到分子动力学正交试验中,针对不同的刀具角度,切削温度,切削速度下的切削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估比较,记录程序运行的起始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在与研究并行计算相对串行计算的优势,考察目标与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说明并行计算能够给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鲜活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俊,丁皓,朱宇,陆小华,吴锤结;并行计算在分子模拟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王小伟,郭力,杨章远;近程作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两级并行[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年05期
3 胖质玲,赵芳;电力系统并行计算的实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4 王华冠,戴起勋;高碳钢淬火加热组织变化及计算机仿真[J];钢铁研究学报;1990年03期
5 廖功荣;毛信理;;凿岩台车钻臂定位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J];矿山机械;1990年09期
6 吴秀芹,刘铁良,鞠国帅;油田井下作业仿真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2期
7 黄江林;陈立亮;;基于OpenMP的凝固数值模拟并行计算[J];铸造;2006年07期
8 洪文晶;李黎;;基于PVM的并行Monte Carlo算法在高分子聚合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9期
9 谢鑫;胡云姣;;基于并行计算及入侵检测系统的异动股票选择[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周四维;曾记;李跃新;;基于COW模式下的ETL应用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1 伍敏善;球磨机螺旋分级机磨矿回路的计算机仿真[J];矿冶工程;1988年01期
12 夏立芳,黄亲国;多程快速气体渗碳渗层碳浓度分布的数学模式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13 周连佺;宋志安;;回柱绞车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J];矿山机械;1993年09期
14 蒋洋,赵修建,梁开明;AlF_3-CdF_2-PbF_2-LiF玻璃的X射线衍射和分子动力学研究[J];功能材料;1998年03期
15 蒋洋,赵修建,梁开明;CdF_2-BaF_2-LiF系统玻璃的X射线衍射与分子动力学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8年02期
16 罗熙淳,梁迎春,董申;分子动力学在纳米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06期
17 潘海波,末松久幸,山内尚雄;金红石型氧化物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18 何有世,袁寿其,王大承,丛小青;计算流体力学(CFD)中的迭代法及其并行计算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19 谢晖,钟志华,李光耀,成艾国,曹银锋;板料冲压数值模拟的并行计算与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21期
20 魏克成,温浩,周涵,徐未,许志宏;丁二酰亚胺类分散剂在伪烟炱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龙;郭亚红;纪守领;李金宝;;基于多核计算机的分子动力学并行算法的实现[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然;刘彬;;非平衡态分子系统中温度的计算[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亚溥;;纳米尺度表/界面力电耦合的分子动力学/第一原理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爽;郭雅芳;;纳米铜薄膜尺度效应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郑勇刚;;金属纳米线力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6 刘光勇;;有孔纳米单晶铜薄膜拉伸断裂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魏东山;李奕杰;廖琦;金熹高;;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聚合物相图[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晓军;黄玮;高小铃;;外电场下PDMS化学键解离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计算[A];首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黄光速;王晓安;吴锦荣;郑静;;PIB在Tg以上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杨俊升;杨传路;王美山;陈保栋;马晓光;;碳纳米管与石墨诱导烷烃分子结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雪峰;嘧啶核苷磷酸化酶、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以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水解酶的分子模拟[D];吉林大学;2005年
2 陈冬;二维原子团簇和缺陷团簇的跃迁及扩散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张治国;单晶材料纳米级切削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军;分布式存储环境下并行计算可扩展性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年
5 李之杰;碳团簇沉积类金刚石薄膜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鸿健;并行算法在激光化学反应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熊大曦;某些热现象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1998年
8 尹欣;三维弹性问题边界元法并行计算及其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2000年
9 郑采星;液态(943K)Al快速凝固为非晶态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陈晓春;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涡模拟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雪梅;面向超精密切削加工的并行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赵振兴;C-SI系统的分子动力学并行仿真[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岳野;并行耗散分子动力学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赵灿;精细积分法在分子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朱素华;共阳离子碱金属卤化物熔融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广西大学;2004年
6 胡应杰;硝化甘油结构与性能的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力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7 吴晓;高压下AlH_3相变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三跃;褐煤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量子化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9 寇云鹏;单晶硅纳米级切削过程的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肖时芳;Fe、Ni、Zr纳米晶体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湖南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轶嘉;英特尔全球首个并行计算中心落户无锡[N];人民邮电;2009年
2 江锡民;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落户无锡[N];新华日报;2009年
3 刘琦;伯克利专家展望未来并行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4 均儿;通用计算核动力[N];电脑报;2009年
5 成语;通过计算机仿真提高水轮机效率[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英特尔并行计算实验室研究员 TimothyMattson;并行计算:减少串行软件[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马文方;英特尔为何要牵头并行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8 英特尔 赵军(Jun Zhao);PC机并行计算革命尚未成功[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9 ;并行计算成PC产业发展瓶颈[N];人民邮电;2008年
10 刘霞;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场革命[N];科技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