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慕静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关系需要我们重新去思考。为此,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经济理论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宏观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及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及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等领域中的现有成果,充分吸收包括新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福利经济学等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等具体分析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其经济价值和功能,力求全面系统地论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力图突破的创新点有三个:其一,应用非线性分析方法,选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趋势进行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获得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其二,应用效用理论,构建高等教育弱势补偿的概念模型,从理论上定量地论证弱势补偿原则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均衡统一的关键路径。其三,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构建可持续性人才资源供求系统的耗散模型,该模型认为,可持续性人才资源供求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决定着整个供求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过程。另外,本文还阐述了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效应包括生产效应、外部效应、就业效应及消费效应,并对这四种效应进行了相关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本文不可能解决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的所有问题,只是想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性、经济性和教育性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经济研究等方面,在现有成果(或还没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抽象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建立一些数学模型,从而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余石;余喆杨;;西部民族地区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王学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1期
3 董旭梅,罗彧;关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J];前沿;2005年07期
4 梁小伊,傅小燕,刘红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本质量观[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周健;;重视校友捐赠 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高教与经济;2008年01期
6 郭新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基本框架[J];经济经纬;2009年02期
7 吴彬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国际化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蒋胜伟,于艳华;论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李晓群;;谈高校扩招效应与教育质量控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10 李忠云;陈新忠;;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经营理念[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11 王传荣;;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2 韩浩;;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利用[J];学术交流;2008年02期
13 吴玫;;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机制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06期
14 惠琦娜;可持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15 张忠迪;;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谈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探索;2006年05期
16 张玉芳;;试析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05期
17 黄颖;何萍;李支东;;基于Logistic模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8 王合理;;内涵建设科学发展——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9 钞秋玲;李秀岭;;论西安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0 徐蕊;;坚持科学发展观 适度发展高等教育规模[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学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田舒黎;;网络——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依托[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朱斌;;科学发展观与浦东的可持续发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全国矿山地质及21世纪可持续发展研讨会[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5 徐刚;;我国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思考[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10卷)[C];2010年
6 叶民强;张世英;;区域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调控系统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郭丕斌;;西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密;屠玉麟;何谋军;;浅析《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王艳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大庆经济可持续发展[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慕静;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天津大学;2005年
2 桑东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特权制度之变革[D];武汉大学;2005年
3 胡建渊;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4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6 蔡自力;可持续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张周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王哲林;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我国环境税有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卓娅;陕北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2 赵敏;环渤海区域中天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3 纪新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4 袁惠龙;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单新梅;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祝少辉;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7 周鹏;大学城建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郑州大学;2006年
8 刘科;四川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珺;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杜学辉;环境与贸易冲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慧;高等教育与建设和谐西藏[N];西藏日报;2007年
2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展画;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顾海兵;我对“快乐经济学”的不同看法[N];光明日报;2007年
4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茅于轼;尊重自由的经济学分析[N];国际金融报;2002年
5 李燕;诚信的经济学分析[N];光明日报;2004年
6 丁栋虹(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重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N];文汇报;2002年
7 龚俊强 丁鼎乐;南非私企引入药物经济学分析[N];医药经济报;2005年
8 记者 严凌;圈内高校对口支持与合作[N];黄石日报;2009年
9 吴重德;对“准供电行为”成本的经济学分析[N];中国电力报;2004年
10 皮建才;会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N];国际金融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