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有效应用问题。在归纳了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影响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感受性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择南阳柴油、燕化柴油、胜利柴油等国内几种柴油,以及T1804、T1805、PAE等几种国内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进行了感受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种类、柴油种类、油品温度及水含量、低温流动改进剂添加量及粘度和复配使用等因素对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感受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以上因素造成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感受性差异的原因。根据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感受性的研究结果,从低温流动改进剂与柴油的匹配、低温流动改进剂的添加量、复配使用等方面指导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在柴油实际生产中的有效应用。针对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对高含蜡原油生产的柴油感受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以南阳柴油和聚甲基丙烯酸高级酯类低温流动改进剂为代表,进一步研究、探讨了聚甲基丙烯酸高级酯类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及其改性产品和复配使用方法在高含蜡原油所生产的柴油上的有效应用。
|
|
|
|
1 |
杜涛;汪树军;刘红研;李婷;何文婷;;富马酸十六醇酯-苯乙烯二元共聚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合成、表征及性能评价(英文)[J];燃料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
2 |
刘树峰,汪树军;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1年04期 |
3 |
李会鹏;周晓龙;沈本贤;;柴油内蜡晶的组成与结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4 |
杨智勇;张金利;王一平;;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的复配[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6年04期 |
5 |
李会鹏;沈本贤;顾宇辉;;柴油蜡晶的理论形态预测与显微实际形态的比较[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6年02期 |
6 |
李会鹏;李会举;沈本贤;;柴油低温粘温特性和流变性研究[J];化工科技;2006年02期 |
7 |
陈卫红,王国良,邓先梁,吴辰捷,张凡;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研究——国外添加剂适应性的研究[J];天然气与石油;2001年03期 |
8 |
刘公召;王晓晴;;聚α-甲基丙烯酸混合酯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研究[J];辽宁化工;2010年02期 |
9 |
王全荣;催化裂化增产柴油的技术综述[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7年02期 |
10 |
崔慧霄,赵永国,张宏伟;农药复配制剂中柴油的两种分析方法比较[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0年02期 |
11 |
殷宗玲,李克忠,武文华;近红外光谱分析快速测定柴油氧化安定性[J];现代仪器;2004年01期 |
12 |
杨智勇,王一平,周丹,胡瑞杰,张金利;EVA型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的研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4年05期 |
13 |
贺颖杰;燃料清净复合剂使用性能和应用效果剖析[J];石油商技;2004年01期 |
14 |
郭文玲;赵杉林;纪绪强;李萍;张起凯;;微波辐射脱除柴油中碱性氮化物实验研究[J];化工科技;2006年02期 |
15 |
支银芳;陈家军;杨官光;尉斌;;表面活性剂溶液清洗油污土壤试验研究[J];土壤;2007年02期 |
16 |
梁利锴;高俊斌;易玉峰;丁福臣;;膦配体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应用[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7 |
张秀;;影响催化裂化柴油十六烷值的因素与MCI技术[J];辽宁化工;2008年05期 |
18 |
王伟;吴永;黄瑞民;;LD-柴油降凝剂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1期 |
19 |
王淑波;敖红伟;潘媛媛;闫锋;廖克俭;;焦化柴油过氧化环己酮氧化脱硫工艺研究[J];化学与粘合;2009年04期 |
20 |
董凯;高晓冬;吴昊;;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失活模型的建立[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