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低分子凝胶因子多元醇缩醛衍生物的研究
【摘要】: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多元醇缩醛类化合物,探讨了其结构与凝胶性能的关系,开拓了其在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
通过取代苯甲醛和山梨醇、甘露醇和木糖醇等多元醇进行缩合反应,再进一步酯化和酰化,合成了36个化合物,其中26个化合物为首次合成。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NMR)和液-质联机(LC-MS)进行确认。研究发现:苯环上有吸电子基团时对缩合反应有利;多元醇缩醛衍生物6-羟基除与酰氯反应外,也能和卤代酸酯、溴代烯反应,但不与卤代烷反应;首次发现D-甘露醇与醛反应主要得到三缩合物;首次合成了含有8个羟基的对苯二甲醛和山梨醇的缩合物。
大部分多元醇缩醛衍生物对含氧原子溶剂(如醇、酮、醛、醚等)可以形成稳定可逆的凝胶,最低凝胶浓度低于1w%,但对含氮原子溶剂(如胺)却不易形成凝胶;它们对脂肪醇和苯甲醚的凝胶性能显著优于环状醇、芳香醇和酮等;溶剂中少量水的加入,凝胶性能锐减;首次发现苯环上有氨基存在时,失去凝胶性能,氨基氢被芳酰基取代后又出现一定的凝胶性。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有机凝胶的形态学分析表明,有机凝胶具有缠结纤维状结构,纤维直径为50-100nm,这些纤维进一步拓展为三维空间网状结构,进而形成有机凝胶;脂肪醇中形成的凝胶纤维网络最好。化合物3在丙三醇中形成的凝胶的凝胶-溶胶相转变热焓(25℃)为ΔH=55.4kJ.mol—1。应用FT-IR和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发现多元醇缩醛衍生物凝胶因子是通过氢键等次价键互相作用而聚集、自我组装形成凝胶的。凝胶态呈现整体无序微区有序状态;干凝胶可以基本保持凝胶态的纤维网络结构。
首次以多元醇缩醛衍生物凝胶为模板制备了纳米级二氧化硅、二氧化钛及其复合粒子。二氧化钛粒子为锐钛矿晶型,直径10-20nm,但二氧化硅粒子不呈晶态;制备的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对亚甲基蓝光催化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规律。
|
|
|
|
1 |
杨亚江,崔文瑾;能使有机溶剂凝胶化的凝胶因子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1年09期 |
2 |
黎坚,王理,杨亚江;荧光探针法研究可聚合有机分子(BMDM)/二苯醚的凝胶化过程[J];高分子学报;2003年02期 |
3 |
王理,黎坚,杨亚江;水分子凝胶中有机凝胶因子聚集体的分形结构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
4 |
黎坚,崔文瑾,王理,杨亚江;可聚合凝胶因子的合成及其有机凝胶热力学研究[J];有机化学;2002年09期 |
5 |
孟亚斌,杨亚江;碳酸丙烯酯分子凝胶电解质的电化学行为[J];分析化学;2004年08期 |
6 |
孟亚斌,杨亚江;分子凝胶电解质的电导率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16期 |
7 |
王毓江;唐黎明;王琰;;基于氢键作用由低分子量凝胶因子形成的超分子水凝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8期 |
8 |
王传胜;刘鹏飞;石中亮;陈尚东;;单链型L-苯丙氨酸衍生物凝胶因子及体外释放的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9 |
黎坚,王理,张雪勤,杨亚江;分子凝胶中可聚合凝胶因子的聚集态及分形结构研究[J];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
10 |
谢志国;张爱英;叶霖;冯增国;;一类Fmoc保护二肽醇类凝胶因子的合成与凝胶化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23期 |
11 |
朱丽雯;孙培冬;;脂肪酰谷氨酸与小分子有机凝胶[J];化学通报;2007年03期 |
12 |
陈发胜;薛伟;郭敏;尹桂;;一种席夫碱凝胶因子的制备及凝胶化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3 |
金鑫;王毓江;唐黎明;;基于偏苯三甲酸与对羟基吡啶复合物的超分子水凝胶[J];高分子学报;2010年04期 |
14 |
林惠文;邓鹏飞;李天略;;肉桂醛及其氯代物与多元醇缩合物的合成及其凝胶性能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5 |
邓鹏飞;罗由萍;;长碳链脲基氨基甲酸酯的合成及其凝胶性能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1期 |
16 |
曹书勤;付新建;叶俊涛;张建合;;4-氨基水杨酸在一种超分子水凝胶中的释放行为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7 |
王可答;刘利军;唐黎明;;基于均苯三甲酸与4-羟基吡啶的超分子水凝胶[J];化学学报;2009年14期 |
18 |
冯桂龙;洪亮;;一种L-苯丙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凝胶化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9 |
辛红;王海涛;白炳莲;张齐贤;李敏;;酰肼衍生物的凝胶化行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10期 |
20 |
王毓江;唐黎明;于建;;超分子均苯四甲酸/对羟基吡啶水凝胶中纤维状聚集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J];高分子学报;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