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弹塑性材料的相变分析

谢宇新  
【摘要】: 应力导致的相变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但连续介质模型主要限于热弹性材料、非线性材料和超弹性材料,可参见Abeyaratne,Knowles,Gurtin,Morodio,Freidin,Fu等的专著。一些在弹塑性材料中发生的相变也多作为非线性弹性相变进行处理。而本文的工作则着重致力于弹塑性材料中相变的研究。 Ericksen曾经对非线性弹性杆的相变进行了研究,并将Maxwell应力成功应用到应力导致的相变理论中。本文则对弹塑性杆中的相变分别进行了小变形和大变形分析。分析表明:相变可以在能应变软化的弹塑性杆中发生;相变的Maxwell应力、弹性相和弹塑性相的应变都被确定,材料如何应变软化对相变的发生无影响。文中证明,对任一条假设的应变软化曲线,Maxwell应力直线和应变软化曲线所围面积的代数和总是等于零,这和Ericksen对非线性弹性杆相变研究得到的结论相一致。数值算例表明,当塑性切线模量与弹性模量之比较小时,跨越相变界面的应变跳越较大,这时用小变形分析误差较大,应该进行大变形相变分析。弹塑性模型适合大多数工程材料,对弹塑性材料的相变研究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有价值。 通过将其视为应力导致的相变,本文对弹塑性材料中的折曲进行分析,并给出Maxwell准则的一种物理解释。将非线性弹性材料的应变能函数进行扩展,得到弹塑性材料的应力功函数。借助于应力功函数,分析各向同性弹塑性材料在单向加载时产生的平面应变折曲。最终,将折曲分析转化为寻求一个最小值,在该值处,相变的跳跃条件具有唯一的且具有可接收物理意义的实解。所得的方程组可以由同伦算法求解。文中已给出数值算例,此处亦可证明:折曲能够在具有应变软化行为的弹塑性材料中发生。折曲应力、折曲带内外区域中的应力与应变、折曲带的倾角以及折曲角等都可以由此得出。 此外,本文还运用弹塑性相变分析理论,对弹塑性材料的折曲以及镍钛合金中的奥氏体-马氏体相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与实验相吻合的结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嵇醒 ,殷家驹;弹塑性大应变问题的等参数有限单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79年03期
2 杜森田;弹塑性材料的增量分析与极值原理[J];兵工学报;1987年04期
3 李梅;周瑞忠;;无网格法在弹塑性材料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王仁东;“弹塑性材料”的断裂力学问题[J];力学学报;1975年03期
5 袁建新;非线性有限单元法(续一)[J];岩土力学;1986年02期
6 夏霖,王自强;弹塑性双材料界面裂纹的渐近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1992年03期
7 徐新生,余同希;冲击载荷下弹塑性浅桁架的失稳[J];固体力学学报;1993年04期
8 宫能平,夏源明;弹塑性材料裂纹小量稳态扩展测试方法的讨论[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宋吉舟,夏源明;弹塑性材料滤波作用的研究——间接杆杆型冲击拉伸试验装置产生加载脉冲的三维弹塑性动力学有限元分析[J];实验力学;2004年04期
10 周凤玺;李世荣;;梁的弹塑性大挠度变形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1 宫能平;不同应力状态下弹塑性材料动态起裂韧度的实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2 姜伟之;弹塑性材料阻力曲线数值计算的尝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0年00期
13 钱秀清;曹艳平;张建宇;;采用压痕实验确定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的弹性模量[J];工程力学;2010年06期
14 孟庆良,夏源明;弹塑性材料裂纹扩展的动态J阻力曲线实验[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5 王伟;;理想弹塑性材料平压头压痕试验过程的理论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6 李成;铁瑛;郑艳萍;;弹塑性材料中裂纹的仿真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17 庄韬;金属和合金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双参数弹塑性断裂判据[J];力学学报;1987年S1期
18 宫能平;周边切口短圆柱试件裂纹稳态扩展过程的有限元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19 何思明;李新坡;吴永;;考虑弹塑性变形的泥石流大块石冲击力计算[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20 王成;;裂纹线场分析方法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钟志鹏;万水;;确定弹塑性材料结构极限承载力新的数值方法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虞岩贵;薛伟;张森;;用小裂纹尺寸计算对称循环加载下弹塑性材料的疲劳损伤[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虞岩贵;薛伟;张淼;;用弹性应变范围△ε_e和△ε_p的乘积法与小裂纹尺寸计算在非对称循环加载下弹塑性材料的疲劳损伤[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韩良晶;;拉延筋模型起皱的原因及防止[A];2011年“天山重工杯”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暨第五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虞岩贵;张淼;薛伟;;高周循环加载下疲劳-损伤-断裂全过程中材料行为交叉关系的研究和分析[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虞岩贵;张淼;薜伟;;低周循环加载下疲劳—损伤—断裂全过程中材料行为交叉关系的研究和分析[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王成;;裂纹线场分析方法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佳;孙丽萍;周立师;;无粘结柔性立管迟滞弯曲的本构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先奎;弹塑性材料动态裂纹尖端场研究[D];清华大学;1995年
2 谢宇新;弹塑性材料的相变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3 任述光;基于弹塑性本构理论的岩石相变折曲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张希;无网格局部彼得洛夫伽辽金法在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6年
5 唐立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裂纹尖端场的研究[D];清华大学;1988年
6 龚俊杰;复合材料结构耐撞性及可控薄弱环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汪鹏程;软化剪胀土中孔扩张理论及沉桩挤土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陶俊林;SHPB实验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9 吴国辉;压力敏感性材料球形孔洞膨胀问题的弹塑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邹广平;金属材料动态断裂韧性的表征与测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成安;平面应变下弹塑性材料的折曲[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建军;铸造镁合金弹塑性变形的多尺度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3 李贤;应变率相关弹塑性材料动态断裂韧性的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4 吴玉龙;地下埋藏式岔管非线性分析与加固措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禹昭;港口起重机车轮与轨道设计计算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6 王晓惠;刚性压头与弹塑性半空间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刘粉妮;筒形变薄旋压加工有限元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8 徐洪祥;不同锥体结构抗冰性的计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方海生;半固着磨具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10 贾丁治;层合圆柱壳吸能与缓冲性能的研究与模拟[D];中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