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化学氧化法聚吡咯复合材料及其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任丽  
【摘要】: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无论在容量、形状、充放电性能、安全与环境问题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聚吡咯(PPy)具有稳定性好,容易合成,电导率高和良好的电化学氧化还原特性等优点,因此是锂二次电池正极的候选材料之一。 本文尝试以化学氧化法制备出的PPy及其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并对与其电化学性能相关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改善实际生产中采用电化学法制备PPy膜与电极剥离困难和难以批量生产的状况。本论文分别讨论了聚吡咯、聚吡咯/二氧化硅(PPy/SiO2)和聚吡咯/五氧化二钒(PPy/V2O5)三种材料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性能。 首先采用化学氧化法在水介质中制备了PPy,从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掺杂剂种类和用量等方面优化了聚合反应条件,得到电导率高达58.82S/cm的PPy。以纯PPy粉末作正极,摸索出最佳电极涂覆与扣式电池组装工艺,筛选出与正极相匹配的隔膜、电解液和粘结剂;研究了正极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因素,得出PPy电导率高有利于提高电池比容量并从能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并验证了Li/PPy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工作原理,PPy作正极是通过阴离子掺杂与脱掺杂实现充放电;目前电池最高放电比容量达到95mAh/g,且循环性能良好。 本文研究了以PPy/SiO2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情况。室温下,以提高正极材料电导率和改善其涂覆性能为目的,在PPy中引入纳米SiO2,用化学氧化法制备出PPy/SiO2复合材料并进行条件优化和性能表征;从材料化学组成和形态结构去研究材料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室温下SiO2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电导率和涂覆性加强,但对电池容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目前电池最高放电比容量可达85.02mAh/g,循环性能良好。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提高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为目的,将PPy与电化学活性较高的V2O5复合,用化学氧化法制备出PPy/V2O5复合材料并进行了工艺优化和性能表征;目前以PPy/V2O5复合材料作正极,电池最高放电比容量已达230mAh/g。尝试从新的角度研究了PPy/V2O5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充放电工作原理,PPy/V2O5复合材料作正极是通过阴离子掺杂/脱掺杂与锂离子嵌入/脱出共同实现充放电的,并对PPy和V2O5两者对电化学性能贡献的协同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运涛;易绍平;王涛庆;钟文斌;;聚吡咯纳米线的合成及热稳定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1年05期
2 耿旺昌;李明富;孙志永;薛乐乐;王凯杰;孟挺;;不同温度下聚吡咯湿敏性能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10期
3 杨金燕;;PPy/Nafion~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光谱实验室;2011年04期
4 韩永芹;丁兵;张校刚;;氧化石墨/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J];科学通报;2011年23期
5 张清爽;李巧玲;陈海利;李建强;;静止原位复合法制备聚吡咯/TiO_2纸及其催化性能[J];化学学报;2011年17期
6 张景煌;;石墨烯复合物在含Hg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后振中;黄美荣;李新贵;;共聚对聚吡咯的改性作用[J];石油化工;2010年11期
8 王远洪;刘恒;朱丁;郭再萍;刘华坤;窦诗学;;空心聚吡咯/V_2O_5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6期
9 王志敏;唐新村;肖元化;余晓静;张亮;贾殿赠;谌谷春;;聚吡咯/碳纳米管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气敏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11年09期
10 李晓雪;张君;图布新;施晓婷;;纳米结构聚苯胺和聚吡咯电活性的对比研究[J];纳米科技;2011年03期
11 万邦江;胡武洪;;聚吡咯的电子结构及导电性的理论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8期
12 焦小莉;蒋荣立;吕慧;姚丽鑫;安茂燕;;聚噻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现状[J];辽宁化工;2011年07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珺;刘晓轩;熊兆贤;;聚吡咯在铝电解电容器中应用[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2 宋根萍;郭荣;;微乳液中聚吡咯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葛晓艳;宋根萍;郭荣;;以MnO_2为反应性模板制备聚吡咯空心管[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边丽娜;肖长发;肖双印;金欣;;聚吡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工艺对其与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阳;褚莹;杨丽琨;;以醇辅助的胶束法调整聚吡咯的分子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葛晓艳;宋根萍;郭荣;;自身模板法合成聚吡咯空心球[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陈旭;黄瑜;李亮;;聚吡咯纳米回形针的合成与性能[A];第九届全国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国希;蒋金武;高桂红;陈范才;黄桂芳;;聚吡咯和聚苯胺的共沉积及其防腐蚀性能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9 任丽;朱嫦娥;王立新;;聚吡咯及其复合材料导电稳定性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10 张弢;曾潮流;吴维;;聚吡咯涂层对1Cr18Ni9Ti不锈钢在盐酸水溶液中腐蚀性能的影响[A];2004年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丽;化学氧化法聚吡咯复合材料及其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莫笑萍;聚吡咯、硫化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谢玄;多组分微纳米复合核壳结构磁性功能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玉洁;聚吡咯复合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容法脱盐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田昀;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研究—亚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D];天津大学;2004年
6 张秀玲;聚吡咯纳米线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研究—硝酸根离子的电催化还原[D];天津大学;2006年
7 田颖;聚吡咯的电化学性质及对重金属还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高敬伟;多形态聚吡咯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葛东涛;高分子诱导法电化学制备聚吡咯纳米线[D];天津大学;2003年
10 郑俊褒;基于导电聚合物的QCM气敏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旭;聚吡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爱华;核壳型铁磁性粒子/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3 赵金玲;聚吡咯(聚苯胺)/蒙脱土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赵鸿雁;新型固相微萃取探头的制备、研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任丽;有机/无机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6 杨凯;聚吡咯-Fe仿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明娟;在O/W、W/O型微乳液体系中导电聚吡咯纳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阎实;制备工艺影响多孔基底上沉积PPy导电薄膜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马念章;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糖尿病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蕾;AAO模板法制备聚吡咯纳米线阵列及其敏感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平安;ICP复合包装材料新进展[N];中国包装报;2004年
2 韩平安;导电聚合物新进展与包装应用前景[N];中国包装报;2002年
3 ;机械手指“知”轻重[N];上海科技报;2003年
4 韩仁;聚合物可有效存储氢气[N];中国石化报;2002年
5 记者 张小军;聚合物:理想储氢罐[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6 本报记者 刘腾;导电塑料谁与争锋[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7 陈丹;你有多大重量 我用多大力气[N];科技日报;2003年
8 刘霞;瑞典科学家研制出海藻纤维素电池[N];科技日报;2009年
9 肖文;纤维素电池 薄如纸片[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赵丛丛;导电高分子功能包装材料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