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

董国凤  
【摘要】: 地面沉降是城市主要的地质灾害,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普遍证实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水文地质力学平衡的破坏是导致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本文以天津市塘沽区为研究区域,建立准确实用的沉降预测模型,这对于防治环境地质灾害,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塘沽区历史数据,利用空间聚类方法优化沉降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分别以研究区内地下水分层年开采量和年均水位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以优化后各监测点的年沉降量作为输出变量,创新性地建立了多输入、多输出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地面沉降过程并行预测。同时为进行比较和快速趋势预测,还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二种模型的预测能力都通过了回归显著性检验,预测结果对观测值有充分的解释能力。其中神经网络预测年等值线图能准确地反映区内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模式。 经模型应用分析,塘沽区平均背景沉降速率为9.47 mm a,并指出各个监测点对同一含水组开采量的变化以及地面沉降强弱与地下水位均具有较一致的响应趋势。同时各含水组地下水水位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强度依Ⅳ、Ⅲ、Ⅴ、Ⅱ等顺序逐渐减弱,这与基于开采量的地下水层次与强度分析的成果基本一致。因此,在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层次时应依照Ⅳ、Ⅲ、Ⅴ、Ⅱ的顺序加以考虑。在目前情况下,整体开采量为845.63万m3 a、1691.26万m3 a和2697.75万m3 a时,预测塘沽区年地面沉降均值分别为16.8 mm、30.9 mm和45.7 mm。 为克服BP神经网络模型容易陷入局部最优且收敛速度慢的缺陷,本研究利用遗传算法强大的全局搜索寻优能力,优化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实现了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的耦合。经实用,证明该算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最后,本文基于GIS建立了天津市地面沉降地理信息与预测系统,设计了操作性强的人机交互工作界面。相关程序仅在后台执行,不仅可对区内各监测点的水位、开采量、地面沉降等信息进行高效管理,而且可根据长期监测的水位、水量和沉降数据,定时拟合模型。使用时,管理人员只需在相应位置输入开采量或水位数据,点击按钮即可预测到相应的22个监测点的地面沉降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根东;韩廷印;李秀丽;;邢台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劣变机理及对策[J];地下水;2011年04期
2 方露;岳建平;魏叶青;党星华;;基于地下水位变化的城市地面沉降确定性模型研究[J];测绘通报;2011年08期
3 杨惠;袁淑芳;;沧州市地面沉降的危害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2期
4 贾三满;刘明坤;田芳;赵守生;;北京地区地裂缝分类及防治措施[J];城市地质;2011年02期
5 于程姣;;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6 刘宏斌;刘立新;刘文具;;保定市水资源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7 张忠民;;张老师谈环境之一:水的记忆[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1年01期
8 刘磊;董新光;吴斌;;MODFLOW在新疆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评价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1年04期
9 赵铭;;浅谈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州煤炭;2011年09期
10 李铁;;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几点体会[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11 刘秀敏;陈从新;沈强;陈建胜;;覆盖型岩溶塌陷的空间预测与评价[J];岩土力学;2011年09期
12 唐学书;李小燕;;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上市公司增发再融资效率分析[J];财会月刊;2011年15期
13 李树清;;浅谈深基坑管井井点降水的研究[J];甘肃科技;2011年11期
14 王煜;戴会超;;大坝下游定点区域溶解氧饱和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15 郝存生;;大学生消费模型的建立——以淮安某高校为例[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1年02期
16 郝社锋;;江苏省苏锡常地区面沉降防治[J];地质学刊;2011年02期
17 贾丽;王廷;;BP神经网络模型在地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武汉市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8 李杨;花冬蕾;;京沪铁路天津段地下水资源开发与地面沉降关系的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8期
19 林淋;孙景江;廖洁;许卫晓;;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的多元回归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20 瞿成松;张国强;罗建军;缪国建;;上海中心大厦基坑降水设计及实践[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友;王志;;温岭石粘—松门一级公路沿线区域性地面沉降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丁德民;马凤山;张亚民;王杰;郭捷;;高层建筑物荷载与地下水开采叠加作用下的地面沉降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许丽娟;;天津市西青区超采地下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研究[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强;郑玉萍;;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若干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许再良;李国和;孟庆文;;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铣鑫;李振东;;从“预压固结线”探讨宁波地面沉降的机理及控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7 佴磊;谭周地;杨健;;上海市浦东新区地面沉降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8 康建成;王国栋;闫国东;吴涛;孙闻政;邱琴;张建平;;上海区域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及潜在的淹没风险[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关彦斌;王连俊;孔永健;;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与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姜衍祥;;地面沉降对海河行洪能力影响分析[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国凤;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许烨霜;考虑地下构筑物对地下水渗流阻挡效应的地面沉降性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桂卫;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方樟;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龚士良;上海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与地面沉降系统调控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万伟锋;西安市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数值模拟及防治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胡建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韩爱惠;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朱琳;地面沉降的三维虚拟表达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蔡文晓;德州市深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礼钢;海河两岸地面沉降分析与控沉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彭青华;沧州市地面沉降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杨晓红;地下水开采与环境地质灾害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张建军;地面沉降预测及经济影响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张炳峰;地面沉降过程中渗流与应力应变耦合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佘文芳;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赵全;地面沉降数学模拟及其应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唐金颖;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9 李朗;江苏沿江开发带地下水开采三维渗流场一地面沉降耦合数值模拟[D];河海大学;2006年
10 祁彪;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北京—济南段)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家宝;江苏三市地面沉降趋缓[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李雪林;上海地面沉降减至5毫米[N];文汇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安丰 本报通讯员 王德武 梁祝;地灾向北京地下水开采示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孟凡君;守住“地平线”[N];中国矿业报;2010年
5 陈曦 毕方方;我国长江三角洲等面临沉降威胁[N];中国民航报;2009年
6 胡荣华;天津监测临港工业区地面沉降[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吴岗 赵一鸣;天津:地质专家为轨道交通出谋划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景一鸣;说说北京的地面沉降[N];中国矿业报;2010年
9 张弘怀;“智慧城市”从脚下起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10 ;可谓地面沉降[N];西藏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