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聚碳酸酯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摘要】:
本文选用PP-g-MAH(马来酸酐)和PP-g-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脂)做增容剂,线形酚醛树脂(PF)做增容助剂的配方体系,分别在单、双螺杆挤出机中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聚丙烯(PP)和和聚碳酸酯(PC)共混物。研究了不同加工条件、不同PP与PC共混比和不同增容体系情况下共混物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
应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PC的端基和增容剂、增容助剂发生了反应。应用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测定了共混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发现添加增容剂和增容助剂的确起到改善相容性作用。
用相差显微镜(PC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PP/PC共混物的相结构。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计算了共混体系的特征参数。
使用偏光显微镜(PLM)观察了在室温下结晶的共混物中PP相的结晶形貌。应用X射线衍射(WAXS)测定并计算了共混物中PP相的结晶结构、晶体尺寸和结晶度的变化。使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方法研究了共混物中结晶相PP的热性能和等温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对共混体系进行了小角激光光散射(SALS)的HV和VV散射研究,计算了表征结晶尺度的相关距离、表征相尺寸的相关距离、平均弦长和相颗粒的平均直径,并与PCM和SEM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利用小角X光散射(SAXS)得到的I-θ曲线计算了共混体系的长周期L,并对增容共混体系的界面层进行了分析。
分别采用平行板流变仪和毛细管流变仪测得剪切速率对共混物熔体剪切粘度和剪切应力变化的流变特性,并考察了熔融温度对共混物熔体流变性的影响。
研究了不同配方共混物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硬度和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将弯曲试样预制单边尖锐缺口,采用三点弯曲实验方法,用J积分表征了PP/PC共混物的断裂韧性。
|
|
|
|
1 |
陶再荣;陆书朋;;共混添加法阻燃涤纶的研制[J];合成纤维工业;1992年06期 |
2 |
李系蕴,张振家,乔向利;聚氯乙烯3聚醚砜共混小孔超滤膜的研制[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11期 |
3 |
姚钟尧;寇利涛;;NR/BR并用胶的共混方法与微观结构和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上)[J];世界橡胶工业;2007年07期 |
4 |
何秋星;胡剑青;涂伟萍;;纳米铋掺杂二氧化锡/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J];化工学报;2007年11期 |
5 |
郜文婕;李青山;;聚乙烯醇缩丁醛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器件;2007年06期 |
6 |
田大听;陈喜清;郭苗苗;胡卫兵;谢洪泉;;羧甲基纤维素钠/TiO_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12期 |
7 |
姜勇,丁恩勇,黎国康;化学法和共混法制备的PEG/CDA相变材料的性能比较——储热性能与链结构的关系[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0年01期 |
8 |
张鸿,韩英波;抗菌粘胶纤维的开发[J];上海纺织科技;2004年04期 |
9 |
王利娜;刘庆广;龚方红;;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塑料科技;2007年02期 |
10 |
姚钟尧;寇利涛;;NR/BR并用胶的共混方法与微观结构和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下)[J];世界橡胶工业;2007年08期 |
11 |
马学;蒋涛;;原位聚合法制备马来酸酐化EPDM/PA6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J];弹性体;2007年06期 |
12 |
杨佩铃;陈林荣;王雪镅;郝志峰;余坚;;共混法制备纳米有机硅涂料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9年11期 |
13 |
杨佩铃;陈林荣;王雪镅;郝志峰;余坚;;共混法制备纳米有机硅涂料的研究进展[J];有机硅氟资讯;2009年Z2期 |
14 |
姜宪凯;顾继友;陈萃;张岚;张彦华;白续铎;;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
15 |
陈建海;生物降解聚酯材料L—PLA与ε—PCL共混行为的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
16 |
殷云;朱孝宏;陈曼苹;;阻燃PET的研制[J];化纤与纺织技术;1992年04期 |
17 |
古凤才,王莉,赵竹暄,刘荫藩,孙艺环,严乐美;聚乙烯醇缩丁醛/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03年05期 |
18 |
任庆利;罗强;曹全喜;;纳米晶镁铝水滑石/聚乙烯复合阻燃料的制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
19 |
邢华;苏芳;;光散射材料的研制与开发状况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9期 |
20 |
汪家宝;韩琛;沈玉海;吴锡忠;李文博;牛建勋;孙瑜;崔益华;;共混法制备耐热型ABS树脂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