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MEMS中多孔硅基本特性及绝热性能研究

窦雁巍  
【摘要】: 1990年以来,多孔硅材料因为其出色的发光性能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一段时期,随着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发展,多孔硅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热学性能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成为MEMS中新兴的牺牲层和绝热层材料。 本论文主要针对多孔硅材料基本特性、应力状况及其在MEMS中作为绝热层应用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别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原电池腐蚀法制备了多孔硅样品,对多孔硅一些基本特性作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孔隙率、腐蚀速率的影响因素;材料表面以及断面形貌的分析、孔径尺寸、孔壁厚度等。通过实验发现:多孔硅层孔洞分布均匀,孔径尺寸在15~50nm范围内,属于介孔硅;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的腐蚀速率在腐蚀前期阶段基本是一定值,但到腐蚀后期阶段随着厚度的增加腐蚀速率有所下降;对于不同腐蚀电流密度,多孔硅孔隙率都有随腐蚀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为了适应在大尺寸硅片上制备多孔硅的要求,对原电池法制备多孔硅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讨论了背电极制备条件对多孔硅性能的影响,发现增加背电极的厚度对改善多孔硅的均匀性及减小其孔径尺寸有一定的作用,增加Pt电极与腐蚀面积的比值可以有效增大腐蚀厚度。 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法对多孔硅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随多孔硅孔隙率上升其内部残余应力有增加趋势。同样通过微拉曼光谱法对多孔硅的热导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多孔硅热导率随其孔隙率和厚度增大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实验中最低热导率数值可达到0.624W/(m·K)。 为对比多孔硅层与硅衬底二者间绝热效果的差别,将氧化钒薄膜热敏电阻以及铜、金薄膜电阻条分别沉积在多孔硅绝热层与硅衬底上,发现多孔硅良好的热绝缘性能使得在其上制作的氧化钒薄膜热敏电阻以及铜、金薄膜电阻条的灵敏度远高于在硅上制备的薄膜热敏电阻,且热敏电阻灵敏度随多孔硅孔隙率和厚度的增大而升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梦;胡明;窦雁巍;宗扬;;显微拉曼光谱法对多孔硅热导率的研究[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6年03期
2 杨利;周毅;张国艳;廖怀林;黄如;张兴;王阳元;;用于高品质射频集成电感的厚膜多孔硅背向生长技术(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6期
3 杨义军;吴悦迪;朱骏;;n型多孔硅的无光照制备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孙凤云;胡明;孙鹏;陈鹏;刘博;;多孔硅的I-V特性及NO_2气敏特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5 梁继然;胡明;窦雁巍;;电化学腐蚀多孔硅表面形貌的结构特性[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6年02期
6 田斌,胡明,崔梦,雷振坤,亢一澜;多孔硅内部残余应力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5年01期
7 窦雁巍;胡明;崔梦;宗杨;;多孔硅的电化学制备与研究[J];功能材料;2006年03期
8 俞鸣人,侯晓远;多孔硅的电致发光[J];物理;1994年12期
9 田敬民;多孔硅的形成及可见光发射[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10 韩建忠,倪国强,崔梦,胡明,田斌;应用于MEMS的多孔硅的制备方法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年06期
11 李东海;胡明;孙凤云;陈鹏;孙鹏;;多孔硅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9年04期
12 刘刚,谢基凡,于军,陈萍丽;多孔硅湿敏特性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13 李宁生,鲍希茂,廖良生,王振飞;硅基双色发光图形的研制[J];半导体学报;1997年05期
14 胡明;张伟;张绪瑞;杨海波;;微结构参数对多孔硅层热绝缘性能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15 周卫,福田芳雄,古屋一夫;多孔硅层湿法腐蚀现象的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0年05期
16 陈少强,邵丽,王伟明,朱建中,朱自强;硼离子选择注入制备多孔硅微阵列[J];半导体学报;2004年07期
17 汪开源,徐伟弘,毛兆荣,刘柯林,唐洁影;多孔硅的微结构和喇曼光谱[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4年02期
18 田斌,胡明;基于热绝缘的多孔硅技术及其在微传感器中的应用[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19 鲍希茂,杨海强,阎锋;离子辐照与发光多孔硅[J];自然科学进展;1995年05期
20 张树霖;多孔硅——一种新形态的硅材料[J];物理;199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梦;胡明;雷振坤;窦雁威;田斌;;应用于微电子机械系统中多孔硅的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2 褚克;贾成厂;梁雪冰;陈惠;;孔隙对放电等离子烧结SiC_p/Al复合材料热导率影响的数值研究[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3 褚克;贾成厂;梁雪冰;陈惠;;SiC_p/Al复合材料中孔隙影响热导率的模型[A];2009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光红;王玉芳;施成营;冯敏;曹学伟;郝建民;;无紫外光照射下n型15R-及6H-SiC的电化学腐蚀[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汤雁冰;刘莉;李瑛;王福会;;纯Fe在固态NaCl和水蒸汽协同作用下电化学作用机制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6 李旦振;陈顺玉;付贤智;;多孔硅光伏特性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刘北兴;李国爱;吴宜勇;;电场热处理对1420合金抗蚀性能的影响[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8 胡高茜;赵峰;;电化学腐蚀方法测冷弯帽型截面残余应力[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峰;李成玉;;电化学腐蚀方法测试冷弯薄壁型钢的残余应力[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兰汉焰;邱兴智;沈志恒;;电化学腐蚀对屏蔽效能的影响及其防护[A];第八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雁巍;MEMS中多孔硅基本特性及绝热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房振乾;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中介孔硅材料的热学、力学及电学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卫丽;多孔硅外延层转移SOI新材料制备与改性多孔硅发光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4 钟福如;纳米多孔硅光子器件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5 蒋玉荣;硅基三维结构电化学腐蚀技术及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苏国萍;基于谐波法的热功能材料热导率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7 赵岳;多孔硅的光电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董东;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冯勇进;分形理论及其在多孔介质和纳米流体热导率上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彭小芳;低维量子体系热输运性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梦;应用于MEMS中多孔硅显微结构及绝热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李红菊;多孔硅上固相晶化制备晶硅薄膜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姜振华;多孔硅的制备及发光特性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吕艳凤;开孔泡沫铝若干物理性能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焦虑凡;基于多孔硅的含能材料制备与爆炸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严勇健;电化学腐蚀法制备纳米硅薄膜的结构和发光特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姜亦飞;耐温隔热型硅酸铝纤维纸成纸特性及纸页结构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年
8 宗杨;MEMS中多孔硅的原电池法制备及绝热性能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9 张伟;面向MEMS的多孔硅基温度传感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刘彩霞;电化学腐蚀多孔硅光致发光特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月琼;半导体材料新品迭出[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申彦;电脑机密遭窃芯片吸“氧”自焚[N];大众科技报;2002年
3 王燕宁丁秀玉;铜铝管怎样使空调既节能又长寿?[N];科技日报;2008年
4 孙建平 陈苏;永凝液对混凝土耐久性的防护效果[N];中国建材报;2006年
5 顾纪清;如何防止建筑钢结构被“蚕食”[N];建筑时报;2006年
6 记者 刘志良;金银币何以遭到腐蚀[N];金融时报;2007年
7 章南彪 王水木 王建祥;建筑与环保[N];建筑时报;2006年
8 文进;自释釉形成的动力学初步分析[N];广东建设报;2006年
9 李伟华赵占军 张淑峰;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用保温材料须具备五大性能[N];中国建设报;2007年
10 马永平;选好木地板 扮靓你的家[N];中华建筑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