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中多孔硅基本特性及绝热性能研究
【摘要】:
1990年以来,多孔硅材料因为其出色的发光性能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一段时期,随着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发展,多孔硅优良的机械性能和热学性能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成为MEMS中新兴的牺牲层和绝热层材料。
本论文主要针对多孔硅材料基本特性、应力状况及其在MEMS中作为绝热层应用进行了研究。
本文分别采用双槽电化学腐蚀法、原电池腐蚀法制备了多孔硅样品,对多孔硅一些基本特性作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孔隙率、腐蚀速率的影响因素;材料表面以及断面形貌的分析、孔径尺寸、孔壁厚度等。通过实验发现:多孔硅层孔洞分布均匀,孔径尺寸在15~50nm范围内,属于介孔硅;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多孔硅的腐蚀速率在腐蚀前期阶段基本是一定值,但到腐蚀后期阶段随着厚度的增加腐蚀速率有所下降;对于不同腐蚀电流密度,多孔硅孔隙率都有随腐蚀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为了适应在大尺寸硅片上制备多孔硅的要求,对原电池法制备多孔硅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讨论了背电极制备条件对多孔硅性能的影响,发现增加背电极的厚度对改善多孔硅的均匀性及减小其孔径尺寸有一定的作用,增加Pt电极与腐蚀面积的比值可以有效增大腐蚀厚度。
采用显微拉曼光谱法对多孔硅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随多孔硅孔隙率上升其内部残余应力有增加趋势。同样通过微拉曼光谱法对多孔硅的热导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多孔硅热导率随其孔隙率和厚度增大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实验中最低热导率数值可达到0.624W/(m·K)。
为对比多孔硅层与硅衬底二者间绝热效果的差别,将氧化钒薄膜热敏电阻以及铜、金薄膜电阻条分别沉积在多孔硅绝热层与硅衬底上,发现多孔硅良好的热绝缘性能使得在其上制作的氧化钒薄膜热敏电阻以及铜、金薄膜电阻条的灵敏度远高于在硅上制备的薄膜热敏电阻,且热敏电阻灵敏度随多孔硅孔隙率和厚度的增大而升高。
|
|
|
|
1 |
崔梦;胡明;窦雁巍;宗扬;;显微拉曼光谱法对多孔硅热导率的研究[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6年03期 |
2 |
杨利;周毅;张国艳;廖怀林;黄如;张兴;王阳元;;用于高品质射频集成电感的厚膜多孔硅背向生长技术(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6期 |
3 |
杨义军;吴悦迪;朱骏;;n型多孔硅的无光照制备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4 |
孙凤云;胡明;孙鹏;陈鹏;刘博;;多孔硅的I-V特性及NO_2气敏特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
5 |
梁继然;胡明;窦雁巍;;电化学腐蚀多孔硅表面形貌的结构特性[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6年02期 |
6 |
田斌,胡明,崔梦,雷振坤,亢一澜;多孔硅内部残余应力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5年01期 |
7 |
窦雁巍;胡明;崔梦;宗杨;;多孔硅的电化学制备与研究[J];功能材料;2006年03期 |
8 |
俞鸣人,侯晓远;多孔硅的电致发光[J];物理;1994年12期 |
9 |
田敬民;多孔硅的形成及可见光发射[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10 |
韩建忠,倪国强,崔梦,胡明,田斌;应用于MEMS的多孔硅的制备方法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年06期 |
11 |
李东海;胡明;孙凤云;陈鹏;孙鹏;;多孔硅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9年04期 |
12 |
刘刚,谢基凡,于军,陈萍丽;多孔硅湿敏特性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13 |
李宁生,鲍希茂,廖良生,王振飞;硅基双色发光图形的研制[J];半导体学报;1997年05期 |
14 |
胡明;张伟;张绪瑞;杨海波;;微结构参数对多孔硅层热绝缘性能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
15 |
周卫,福田芳雄,古屋一夫;多孔硅层湿法腐蚀现象的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0年05期 |
16 |
陈少强,邵丽,王伟明,朱建中,朱自强;硼离子选择注入制备多孔硅微阵列[J];半导体学报;2004年07期 |
17 |
汪开源,徐伟弘,毛兆荣,刘柯林,唐洁影;多孔硅的微结构和喇曼光谱[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94年02期 |
18 |
田斌,胡明;基于热绝缘的多孔硅技术及其在微传感器中的应用[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
19 |
鲍希茂,杨海强,阎锋;离子辐照与发光多孔硅[J];自然科学进展;1995年05期 |
20 |
张树霖;多孔硅——一种新形态的硅材料[J];物理;1992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