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噪声控制技术及声辐射预测研究
【摘要】:
“能源与环境”是汽车和发动机工业在21世纪发展所面临的两大课题,解决发动机的排放和噪声污染控制已经成为发动机工业发展的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开展降低发动机噪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实验以及虚拟设计等多种手段对发动机噪声控制技术及声辐射预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是围绕发动机噪声控制技术展开的,主要论述的是噪声源识别及低噪声内燃机改进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在噪声源识别方面,为解决采用表面振动法最关键的声辐射效率问题,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进行了离散计算法内燃机表面振动声辐射效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离散计算法具有很高的精度,可以对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内燃机零部件声辐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噪声辐射预测的基础。通过采用单缸熄火法、表面振动速度法以及近场声压扫描法系统地对内燃机功能性噪声和表面辐射噪声识别后,将层次识别理论引入内燃机复杂噪声源识别中,采用基于相干功率谱分析的层次识别,建立了功能性噪声和表面辐射噪声之间的关系,对于功能性噪声的控制按照识别后的对应频率关系就可以找到对应的控制策略。
在内燃机低噪声改进方面,通过对曲轴激励与机体表面振动间传递关系的研究,发现机体群部表面振动是由轴系三维振动激励导致的,控制轴系振动可以降低群部表面振动,同时改变曲轴到机体表面的振动传递特性也可能降低群部表面振动。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车辆发动机更加关注曲轴的扭转振动,对曲轴的耦合振动还研究不多。本文根据瑞利法建立了扭纵耦合强迫振动模型,为探索内燃机轴系扭纵耦合强迫振动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采用谐次分析法对模型求解后,通过与实际测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扭振和纵振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在各主要谐次都保持相当的一致,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被用来进行扭振减振器优化设计,通过对扭振系统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以及减振器设计参数的优化求解,得到了扭振系统的最优减振器参数,实测结果证明了设计的正确性。
对内燃机薄壁件的降噪研究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进行了阻尼因子的减振机理研究,揭示了复合阻尼材料具有这一优点的原因,同时考察了频率、温度以及润滑油等因素对阻尼因子的影响;二是进行了结构刚度对减振降噪作用的研究,通过灵敏度分析找到了控制整体刚度的主要因素,并在发动机上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对多台内燃机系统降噪研究工作的分析和总结,根据内燃机的激励源以及传递途径的规律,提出了低噪声设计工作的频率分布理论,为内燃机进行设计时指出具体的工作方向。
下篇主要论述的是内燃机声辐射预测的研究内容,包括多体动力学主轴承载荷的计算,基于组合体的动力响应分析以及边界元声辐射预测等。
在分析和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包括曲轴柔性体部件模型、活塞连杆组在内的刚性部件模型,并将它们综合建立了刚柔混合多体动力学分析模型。在ADAMS中仿真计算得出在发动机运转情况下考虑刚、柔两种曲轴得到的轴承载荷,结果发现柔体曲轴的自身变形及相邻气缸做功的叠加增加了曲轴的载荷,使工作状况更加复杂。
在组合体模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组合体的边界条件及计算初始条件,通过对某柴油机进行有限元动力响应分析,得到了时域和频域的响应结果,并与实测数据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对比,说明了所采取的建模技术及分析手段的正确性。
噪声预测模型是基于边界元技术建立的,通过振动边界条件以及声辐射效率的导入后,采用直接边界元算法,计算得到了声辐射的声功率、近场及远场辐射声压和辐射效率等结果,为在设计阶段进行噪声预测评价提供了基础。
|
|
|
|
1 |
吴文伟,沈顺根;具有等间距相同加强筋板的声辐射[J];船舶力学;1998年05期 |
2 |
吴文伟,冷文浩,沈顺根;具有等间距相同加强筋板的声辐射[J];中国造船;1999年03期 |
3 |
那成烈;范春行;吴兴利;;轴向柱塞泵气穴振动问题研究[J];液压与气动;1992年04期 |
4 |
;我国噪声振动与控制行业2008年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09年08期 |
5 |
董凯军
,卢剑平;空调器钣金件抗振性能仿真分析[J];家电科技;2005年07期 |
6 |
吕玉恒;;测试电机噪声与振动的精密半消声室[J];电机与控制应用;1988年04期 |
7 |
张红忠;;大板车厢与骨架车厢在低噪声电站上的应用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5期 |
8 |
吴刚;杨德庆;;大型集装箱船振动及噪声数值计算建模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8年05期 |
9 |
俞孟萨,史小军,吴勇;弹性结构振动和声辐射的相似性分析[J];船舶力学;1998年01期 |
10 |
陈秀珍,彭旭,沈丽君;加肋圆柱壳体受激振动水下辐射声场的预估与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1994年05期 |
11 |
季江龙;;电梯运行噪声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7期 |
12 |
陈红艳;;警惕噪声与振动污染[J];绿色大世界;2007年Z2期 |
13 |
陈清爽;董大伟;闫兵;刘敏;谭喜;王井新;;前雨刮器振动噪声的试验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0年12期 |
14 |
吴文伟,吴崇健,沈顺根;双层加肋圆柱壳振动和声辐射研究[J];船舶力学;2002年01期 |
15 |
张莉茹;殷文齐;;液压振动、噪声的分析与预防[J];一重技术;2007年04期 |
16 |
孙光苏,邵汉林,张国良,胡孝华;加肋截顶锥壳在空气及水介质中的受激振动与声辐射特性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1997年05期 |
17 |
覃文洁;内燃机曲轴系振动响应的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2期 |
18 |
彭华,高亮,张鸿儒;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及其控制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
19 |
郝志勇,刘月辉,毕凤荣,韩军;乘用车柴油机噪声源识别方法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4年02期 |
20 |
朱锡,孙雪荣
,石勇;船舶水下结构噪声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概况[J];船舶工程;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