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干涉法保偏光纤偏振耦合测试及其应用
【摘要】:
基于白光干涉原理,研制成功高双折射保偏光纤分布式偏振耦合测试仪一台。该仪器用于保偏光纤偏振模式能量耦合现象的检测,可作为保偏光纤制造及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检测手段,提高光纤偏振器件及系统的性能。
在继承课题组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从理论、仪器化、实验和应用四个方面对偏振耦合及白光干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理论分析了外部扰动与保偏光纤双折射、偏振耦合间的数学关系;分析了方案本身、偏振模式、仪器客观条件等对干涉结果的影响,给出了消除干涉仪系统误差的耦合强度和耦合点位置计算方法;设计完成了仪器的光学、机械、电路、数据处理及软件系统,仪器可完成500m长保偏光纤的干涉扫描,无双折射色散下空间分辨率和耦合强度探测灵敏度分别达到6cm和-80dB。基于该仪器,开展了保偏光纤环测试等一系列应用研究。
工作中的主要创新点:
1.根据模式耦合理论、光弹理论及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外力作用下三段保偏光纤串联的偏振耦合模型,揭示了保偏光纤受扰动区双折射轴的旋转是偏振耦合的来源;建立了力场大小、方向和作用长度与偏振耦合的数学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分布式应力传感。
2.首次阐明了保偏光纤双折射色散对偏振耦合测试的影响,从理论和实验上说明了由于双折射色散的作用,随着光纤长度的增加,白光干涉包络展宽及干涉可见度下降的规律。
3.分析了偏振激发模式对偏振耦合测试的影响,提出了任意偏振态激发的测试方案;采用偏振调整优化,提高耦合点干涉条纹的可见度,将仪器耦合强度探测灵敏度提高10dB;提出了基于检偏器透射光的偏振调整系统,直接旋转格兰棱镜消除系统波长相关性。
4.在分析偏振耦合测试白光干涉数据时频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其处理算法开发:小波变换去噪,时频分析耦合点自动识别,非线性回归分析干涉包络提取。
5.基于偏振耦合测试仪,开发了保偏光纤环检测、偏振无源光器件检测、保偏光纤对轴、保偏光纤拍长测试、分布式传感、保偏光纤双折射色散检测等多种应用。
|
|
|
|
1 |
苏立国,刘振宇,董小鹏,游佰强;应用保偏光纤的电流传感器远程检测系统[J];电力电子技术;2001年04期 |
2 |
田文强,梁毅,简水生;保偏光纤无源器件[J];光通信技术;1995年03期 |
3 |
王金娥,林哲辉,吴宇列,李圣怡;基于五点特征值的匹配型保偏光纤定轴新方法[J];光通信技术;2005年01期 |
4 |
;纤维光学 光纤及其传输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3期 |
5 |
;光纤参数、测试及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7年03期 |
6 |
丁桂兰,陈才和,张德龙,崔宇明;单模保偏光纤快慢轴定向测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1999年05期 |
7 |
关荣锋,李占涛,侯斌,甘志银,黄德修,刘胜;类矩形保偏光纤应力双折射分析[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5年01期 |
8 |
陈智浩,瞿燕,陈曦曜;渐变芯各向异性光纤零偏振模色散的预言[J];光通信技术;1991年Z1期 |
9 |
石文江,李志高,郑平,黄尚廉;保偏光纤偏振轴方位图象特征分析[J];光电工程;1995年03期 |
10 |
李明,苏春丽,郭际航,郭达江;保偏光纤起偏器检测系统[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7年05期 |
11 |
郎晓萍,李晓英;单模保偏光纤偏振测试方法[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2 |
洪伟年;;矩形保偏光纤偏振性能的研究[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0年05期 |
13 |
梁铨廷;保偏光纤应力自动测量装置[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04期 |
14 |
郝爱福,冯丽爽,徐宏杰,张春熹,宋凝芳;保偏光纤偏振特性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光学技术;2004年03期 |
15 |
林敏,黄建军,古晓忠;自动测量保偏光纤拍长的实验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1998年Z1期 |
16 |
袁绥华,胡庆,王敏琦;局域网偏振光保密通信研究[J];光学学报;2002年03期 |
17 |
刘汉法;双轴光纤光栅在传感器上的应用[J];光电技术应用;2005年02期 |
18 |
曹维敏;;日本的特种光纤[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87年04期 |
19 |
林哲辉,王金娥,吴宇列,李圣怡;保偏光纤自动化定轴方法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5年02期 |
20 |
毕聪志;吴衍记;;适用于光纤陀螺的保偏光纤特性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