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居住行为理论研究

闫凤英  
【摘要】: 居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创造先进的居住模式可以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今天人们建造住宅的活动正在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作用力,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认识、反思人们的居住模式。本文所提出的居住行为理论以人的行为作为出发点,以居住的现象——居住形态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的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演变的过程、规律、发展趋势和目标。 本文首先提出了居住行为研究的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建立了广义居住行为、居住空间的概念;进而提出了居住行为的诸要素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各自不同的形态表现:宏观居住行为形态表现为聚居模式、聚居的组织、制度、居住空间的形式和结构;微观的居住行为形态则表现为人们的居住生活内容和方式;从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宏观与微观居住行为理论各自的研究层面、对象和内容,建立了居住行为理论的框架。 本文上篇从社会发展宏观时空观来研究居住形态的演变发展规律,指出居住形态演变的本质就是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动力的居住聚合模式的演变,并提出了人们聚居的组织形式、聚居的空间组织形式发展的几个阶段及这些组织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层次到多层次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都带来居住模式的变革,表现为社会聚合模式、居住聚合模式以及与之相符的社会制度、家庭制度等居住行为内容的变化,最后反映在居住空间形态——住宅、住区、城市的形式的发展上。本文下篇所研究的微观居住行为指的是具有普遍和一般意义的个体——人在微观居住空间——住宅、居室中行为活动的方式,从行为动作发生的尺度、空间、时间分布、人对空间场所的操作要求、感官要求这个层面进行研究。考察了微观居住形态的多样性、适应性;指出居住行为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动态性和易变性,在目的和来源上有恒定性;本文强调人的居住行为具有习得性、可倡导性及推广和倡导先进的居住模式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居住进一步集约化是人们居住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从微观上精密研究居住行为的内容与其发生的空间场所的作用方式,从理论与观念上、技术与设施上自觉研究、积极倡导文明、科学、健康、高效的居住生活方式,建立科学的居住标准,是实现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中,有效的提高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的必然途径,是面向未来的理性选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秦红岭;;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J];理论界;2010年02期
2 郭为公;城市居住形态的探索与实践[J];建筑学报;1989年03期
3 周成斌;关瑞明;;类型学视野下居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牟丹;中国城市老年人居住形态之探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5 廖俊平;;“长租房”如何“长租”[J];中国房地产;2021年04期
6 刘涟;左琰;;上海近代文人群体居住形态特征研究(1915—1937年)[J];城市建筑;2021年20期
7 ;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J];农家致富;2021年20期
8 蓝颖春;;特色小镇哪家强? 八仙过海各有招[J];地球;2016年11期
9 ;楼盘动态[J];当代企业世界(透明楼市);2017年04期
10 史健;阮洪涛;董钿宇;;观唐:对传统居住形态的探讨与实践[J];建筑创作;2008年03期
11 ;关注老龄化对居住形态的影响[J];上海房地;2008年09期
12 刘璐,冯信群;现代城市居住形态浅论[J];新东方;2004年09期
13 戴颂华;中西居住形态比较研究——源流·交融·演进[J];新建筑;2003年01期
14 荆子洋,邹颖;对当今城市居住形态的反思[J];新建筑;2003年03期
15 娄永琪;对居住形态形成过程中规划介入的反思——基于“生活世界”概念[J];规划师;2002年11期
16 廖慧;;从自发改造中看传统居住形态的继承[J];华中建筑;2013年11期
17 宋晓真;;苏南农村城镇化中居住形态发展及新型理念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2年05期
18 张庭伟;;临夏回民的生活居住形态研究[J];新建筑;1984年04期
19 刘涟;左琰;;近代上海早期文人群体居住形态特征初探[J];住宅科技;2021年06期
20 姚雪艳;;城市居住形态发展新趋势——读《城市郊区的新形态——住区开发的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吉晨晖;;如何解决住房危机下的居住形态思考——个体还是合作?[A];2014中国室内设计论文集[C];2014年
2 庄裕光;;居住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四川红原藏族新村规划[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3 常铭玮;袁大昌;;共享经济视角下居住空间与居住模式探索[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C];2017年
4 李军;杨莹;胡晶;黄珂;;城市新区失地农民居住形态模式研究——以武汉新区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宋伟轩;;中国封闭式居住模式的源流、现状与趋势[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征;陈新;吴南;李文;;保障性住房混合居住模式优化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7 刘杰;;浅谈如何构建城市集合居住模式[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季如漪;;从“分异”到“相融”——混合居住模式的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本智;;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中居住模式探索——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春发;周立广;;宁南黄土沟壑地区居住形态浅析——以固原市张易镇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1 李柯;卢俊强;;住宅小区的发展过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12 郭涛玮;王崇恩;;传统居住形态及元素在小区规划中的运用[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C];2017年
13 陈明立;杨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4 罗翔;沈洁;;近者悦,远者来——上海外籍人口的居住模式与影响机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C];2018年
15 周慧;;低碳经济下的新型养老模式与环境规划[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6 程俊瀚;郝莹;康誉昌;徐兴;高雅;;不同居住模式下城市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9年
17 杨浩;;混合居住模式下公共服务设施均衡性探索[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18 韦琼椿;万艳华;;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策略探索——以湖北省蕲春县三码河新型农村社区为例[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2015年
19 杨心蔚;陈云霞;;存量规划背景下青年共享社区居住模式初探——以深圳集悦城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2017年
20 胡慧;何萧桐;梁爽;;深圳市住区开放模式及其现状研究——以宝安中心区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C];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闫凤英;居住行为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周成斌;居住形态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李德新;城市低层紧凑型居住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王志刚;小的应该是美好的[D];天津大学;2010年
5 王憓;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沈莹;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更新改造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董玮番;吉林省乡土生活与乡土居住形态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2 谭溪鑫;青岛里院居住形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9年
3 张钜;满族居住形态的人文精神[D];吉林艺术学院;2019年
4 林伟;城市共享居住形态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郑则纬;上海旧城产业工人居住形态演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6 张帆;上海中心城区里弄居民拆迁安置后居住形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7 盛焱;豫南地区小城镇居住形态对城镇住宅集合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8 徐婧;西安明城区西南片区居住形态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9 兰青;居住模式对老年人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10 巴恒古丽·吾木尔别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牧民定居点空间营造与居住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11 古丽给娜·巴热提;新疆城市维吾尔族老年人居住模式、健康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12 李秋怡;居住模式对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8年
13 金诗南;基于城镇老年人居住现状及需求的老年居住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4 张卓;城市混合居住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5 朱珠;上海城市老龄化居住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6 史永麟;杭州市中老年居住现状及其对未来老年居住模式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17 班兴华;日本共享居住模式与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9年
18 潘弘韬;居住分异现象下混合居住模式在保障房建设中的应用[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19 刘石开;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0 王颖;重庆万州双松移民住区混合居住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张一鸣;租赁业向城市新居住形态转型[N];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
2 县报道组 黄擎;5500年前先民居住形态有望揭开[N];浙江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曦;未来城市的居住形态[N];中华建筑报;2012年
4 北京商报记者 彭耀广;购房年龄推迟 租赁将成新居住模式[N];北京商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李秀东;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的主要类型[N];巴中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陆俊;天津清荃农庄改变现代居住模式[N];消费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玉兰 李兴国;营造乡镇居住模式[N];中山日报;2006年
8 中国楼市记者  马芸;杭州“长租房”群体不断扩大[N];中国建设报;2006年
9 记者 姚玉洁 杨金志;看“节能建筑”,寻找未来居住模式[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记者 刘仁忠通讯员 杨明华;汝南县外出务工人员居住模式羡煞人[N];驻马店日报;2008年
11 黄钟锐;我市将分六个类别开展小区治理[N];广安日报;2020年
12 ;城市住宅浮出后小康概念[N];北京日报;2001年
13 姜永华 (作者系如皋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推进村容整洁工作的实践与思考[N];南通日报;2006年
14 本报记者 宋华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须长远考虑[N];河南日报;2011年
15 本报记者 肖树臣;郑州:政府要成立公共住宅建投公司[N];工人日报;2007年
16 赵亮;郑州政府投资公共住宅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17 ;公共住宅制度的赎回与重建[N];经济观察报;2007年
18 本报记者 焦玲玲;吴东航:借鉴日本公共住宅理念与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
19 记者 戴晓华;城市·住宅:浮出“后小康”概念[N];中华建筑报;2001年
20 本报记者 陈文雅;国内首个公共住宅试点[N];经济观察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