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行为理论研究
【摘要】:
居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创造先进的居住模式可以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今天人们建造住宅的活动正在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作用力,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认识、反思人们的居住模式。本文所提出的居住行为理论以人的行为作为出发点,以居住的现象——居住形态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的居住行为与居住空间演变的过程、规律、发展趋势和目标。
本文首先提出了居住行为研究的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建立了广义居住行为、居住空间的概念;进而提出了居住行为的诸要素在宏观上和微观上各自不同的形态表现:宏观居住行为形态表现为聚居模式、聚居的组织、制度、居住空间的形式和结构;微观的居住行为形态则表现为人们的居住生活内容和方式;从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宏观与微观居住行为理论各自的研究层面、对象和内容,建立了居住行为理论的框架。
本文上篇从社会发展宏观时空观来研究居住形态的演变发展规律,指出居住形态演变的本质就是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动力的居住聚合模式的演变,并提出了人们聚居的组织形式、聚居的空间组织形式发展的几个阶段及这些组织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层次到多层次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都带来居住模式的变革,表现为社会聚合模式、居住聚合模式以及与之相符的社会制度、家庭制度等居住行为内容的变化,最后反映在居住空间形态——住宅、住区、城市的形式的发展上。本文下篇所研究的微观居住行为指的是具有普遍和一般意义的个体——人在微观居住空间——住宅、居室中行为活动的方式,从行为动作发生的尺度、空间、时间分布、人对空间场所的操作要求、感官要求这个层面进行研究。考察了微观居住形态的多样性、适应性;指出居住行为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动态性和易变性,在目的和来源上有恒定性;本文强调人的居住行为具有习得性、可倡导性及推广和倡导先进的居住模式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居住进一步集约化是人们居住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从微观上精密研究居住行为的内容与其发生的空间场所的作用方式,从理论与观念上、技术与设施上自觉研究、积极倡导文明、科学、健康、高效的居住生活方式,建立科学的居住标准,是实现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中,有效的提高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的必然途径,是面向未来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