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摘要】:
医疗垃圾的热解技术具有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医疗垃圾在热解过程中的热失重特性和差热特性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用TG-DTA差热热重联用分析仪对影响单组分医疗废物热失重特性的主要因素、混合比对双组分热失重特性的影响规律、医疗废物热解过程的热量变化等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有:
1.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单组分医疗废物热解特性的主要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试样种类不同表征热失重特性的主要参数也不同;一般来说,升温速率越大,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越高,反应区间ΔT越宽,峰温越高,峰高增加;随试样质量的增加,终止温度逐渐升高,反应区间逐渐增加,各步反应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热解程度有所降低;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试样的热解程度逐渐升高,但温度越高作用越不明显。一般当热解终温超过700℃后,温度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一般来说,随保温时间的增加试样的热解程度有所提高,而且保温时间对热解程度较高的试样作用小,对热解程度较低的试样作用大。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因素等因素,保温时间一般以不超过30min为宜。
2.系统地研究了混合比对双组分试样热解特性的影响规律
混合比对双组分试样热解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⑴混合比对不同试样热解程度的影响不同;⑵对大多数试样来说,混合试样的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主要由双组分混合试样中含量较高成分决定;⑶混合比对反应区间ΔT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和确定医疗废物热解装置的运行参数时一定要考虑由于组成医疗废物的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引起的显著失重持续时间的差异;⑷混合比对由相同两种成分组成的混合试样的峰温影响较小。
3.通过对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和四组分试样热解过程进行差热分析,发现所有试样的DTA曲线上只有吸热峰,没有放热峰。说明它们的热解过程均为吸热反应。而且实验测得的DTA曲线的形状比较复杂,对称性较差,基线偏移较大。
4.通过对DTA曲线的分析发现,在医疗废物的热解过程中,最大失重速率发生点的温度一般要比达到瞬时热平衡点的温度稍低。对大多数试样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别在10℃以内。
5.用PPM法建立了单组分试样的热解动力学摸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发现该模型与某些试样的实验结果吻合得较好,但与某些试样的实验结果之间存在着较大误差。
|
|
|
|
1 |
王彬;;浅析褐煤提质技术现状[J];煤质技术;2011年04期 |
2 |
汪建光;;燃煤电站SCR脱硝技术中尿素热解和水解制氨技术对比[J];能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
3 |
雍兴跃;王万福;张晓飞;刘晓辉;王际东;;含油污泥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年02期 |
4 |
徐长忠,袁长友;医疗垃圾处理新工艺——高温热解[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S1期 |
5 |
丛晓民;冯涛;盖国胜;解强;;废轮胎热解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轮胎工业;2008年01期 |
6 |
李公义;李效东;王浩;方庆玲;;聚合物先驱体热解制备超长SiC纳米线[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S1期 |
7 |
郭建军,朱忠云,陈践发,刘明;热解技术在江汉盆地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5年04期 |
8 |
;密切关注煤炭热解技术 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4期 |
9 |
杨磊;夏禄华;张衷华;祖元刚;;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生态化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化工;2008年04期 |
10 |
江继纲,张青;应用热解技术识别油层[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年03期 |
11 |
杨华,李良奎,薛东卫,赵运武;城市垃圾热解焚烧技术的引进和国产化[J];机械;2001年04期 |
12 |
路洪洲;马鸣图;李志刚;魏莉霞;;报废汽车塑料的资源化处理技术新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7期 |
13 |
李文硕;新热解技术使废轮胎增值[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2年07期 |
14 |
夏定松,应作霆,徐俊彦;浅谈无剥离微负压废旧轮胎热解技术产业化[J];弹性体;2003年01期 |
15 |
曹有为,王述洋;国内生物质热解技术的研究进展探究[J];林业劳动安全;2005年02期 |
16 |
郭明林;;新型干法窑热解技术在处理危险废弃物中的应用分析[J];中州煤炭;2008年06期 |
17 |
薛华庆;李术元;岳长涛;钟宁宁;;加氢催化热解在提取生物标志化合物中的应用[J];现代科学仪器;2009年03期 |
18 |
夏定松,应作霆;无剥离微负压废旧轮胎热解技术[J];化工环保;2003年05期 |
19 |
邬立言;顾信章;;热解技术在我国生油岩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1986年02期 |
20 |
沈海萍;Claus Schmidt;宓虹明;Roman Daub;马侠;;热解技术在有机固废能源化清洁利用方面的应用潜力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