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离子注入单晶硅空腔生长及He热释放研究
【摘要】: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高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离子注入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制作工艺中。早期的离子注入主要用于材料改性、产生p-n结等。近年来人们发现高剂量的轻气体离子注入半导体材料中经过退火以后可以形成空腔,这些空腔具有捕获金属杂质,控制少数带电载流子寿命等一系列对半导体材料有益的性质。由此,关于He或H离子注入半导体材料中研究空腔生长及其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本工作中,我们采用了能量为40 keV、剂量为5×1016 ions/cm2的He离子来注入两类Si样品,一是CZ n型单晶Si,二是相同的Si上面生长了一层厚度约为220 nm的SiO2层。分别采用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解析谱仪(THDS)、光致发光谱仪(PL)详细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He注入空腔的形成、He气体原子的热释放以及注入引起的光致发光特性,同时还研究了表面氧化层对空腔生长和He原子热释放引起的效应。XTEM结果表明,He离子注入及随后的800℃退火会在单晶Si中产生宽度为220 nm的空腔带,同时伴随着He气体原子从注入产生的缺陷中释放出来。空腔带中的空腔尺寸主要分布在4-25 nm,其平均尺寸约为11 nm。然而,表面氧化层的存在会明显的抑制Si中空腔的生长,导致了空腔带宽度收缩,这种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靠近SiO2/Si界面区域中。
THDS结果显示,注入Si中He气体原子的热释放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低温弱释放,峰温约为900K,二是高温强释放,峰温约为1250K。它们分别对应于He原子从小的空位型缺陷和大的气泡中的热释放。表面SiO2层可以在低温退火阶段充当He原子向表面扩散逃逸的势垒,使得在中等退火温度产生大量的过压气泡,从而导致了低温弱释放峰消失,并在中等退火温度出现了新的释放峰。PL测量结果显示He离子注入单晶Si并经退火会产生两个波长分别为680 nm和930 nm的发光带,并且其发光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我们认为该发光带可能与单晶Si内部的空腔和纳米Si团簇有关。
|
|
|
|
1 |
杨振铎;单晶硅及其掺杂[J];半导体技术;1986年05期 |
2 |
冯孙齐;J.P.Kalejs;D.G.Ast;;CZ和EFG硅中碳沉淀物的TEM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87年04期 |
3 |
高剑侠,朱德彰,曹德新,周祖尧;大剂量P~+离子注入单晶硅的研究[J];核技术;1994年02期 |
4 |
谭刚;;硅晶圆CMP抛光速率影响因素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
5 |
John O.Borland
,Israel Beinglass
,张桂樵;兆位器件的选择性硅淀积[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92年01期 |
6 |
韩翔,李轶,吴文刚,闫桂珍,郝一龙;用于MEMS的单晶硅上无电镀铜、镀镍工艺[J];半导体学报;2005年05期 |
7 |
何凯;;硅石加工系列报道之三——硅石制备晶体硅[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5年06期 |
8 |
J.T.Law;;硅片工艺学—工艺现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71年04期 |
9 |
;美国—公司把钽掺入纯净硅中制出新型晶片[J];科技导报;1987年04期 |
10 |
吴亚桥,徐永波;压痕诱发单晶硅非晶化相变的透射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98年05期 |
11 |
马春;世界半导体硅材料发展现状[J];上海有色金属;2005年03期 |
12 |
席珍强,杨德仁,陈君,阙端麟,H.J.Moeller;原生直拉单晶硅中的铜沉淀规律[J];半导体学报;2005年09期 |
13 |
吴冬冬;杨德仁;席珍强;阙端麟;;快速热处理工艺下直拉单晶硅中铜、镍对氧沉淀的影响(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6年03期 |
14 |
高玉飞;葛培琪;侯志坚;;单晶硅超精密加工的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进展[J];工具技术;2006年09期 |
15 |
郭晓光;郭东明;康仁科;金洙吉;;原子量级条件下单晶硅磨削过程中的亚表面损伤(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7年09期 |
16 |
朱为为;;YAG激光切割单晶硅的工艺研究[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0年03期 |
17 |
陈敏锐,沈华,刘士毅;掺金单晶硅特性的研究[J];物理学报;1992年03期 |
18 |
段建军;李瑞珍;解惠贞;;炭/炭复合材料在半导体制造行业的应用[J];炭素;2007年01期 |
19 |
王金全;;单晶硅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技术[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年05期 |
20 |
鲁照权;郑国俊;董学平;殷礼胜;彭海军;余波;;基于低阶自适应模型及时滞补偿的单晶硅直径控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