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隧道效应的纳米级振动检测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摘要】: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纳米测量研究中最有利的工具之一,提高仪器精度和重复性是测试的两个重要的指标。STM工作时隧道间隙在几个纳米左右,即使在使用隔振平台的情况下,在测量过程中也会受到外界随机振动的影响,且测量的重复性很低。因此,振动已经成为提高纳米测量精度的主要障碍之一。抗振、隔振、振动补偿技术成为纳米测量领域中的一大分支,特别是纳米级振动测试技术的发展,对于纳米学科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振动对STM的测量结果影响很大,说明STM对振动非常敏感,反过来思考,利用基于隧道效应的测量原理,可以对纳米级振动进行检测,并对STM振动引起的误差进行补偿。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纳米级振动测量机理和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基于隧道效应的纳米级振动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STM工作状态下进行在线的检测,而且采用和STM相同的测量原理,可以实现对STM的全补偿。
2.设计了采用双平台微动结构的纳米级振动检测实验系统,两个平台分别在横向和纵向达到纳米级的分辨率。这样可以保证在隧道状态下对纳米级振动进行测量。系统具有稳定,刚性好,符合阿贝误差原理设计的特性。
3.设计了适用于隧道电流测量的检测电路。设计了测头结构,解决了检测电路屏蔽和针尖固定的问题。进行了隧道电流的静态、动态特性的测量试验,并对静态特性进行了标定,其分辨率可以达到1pA。
4.利用该实验系统进行了纳米级振动的检测实验,得到不同频率、不同振幅、不同激振信号情况下,系统对纳米级振动的响应情况。实验表明,系统对频率、振幅等改变情况下,其输出响应也会出现规律性的改变。
5.分析了该实验系统误差的来源,提出后续需要改进和解决的方法,为纳米级振动微型传感器的设计打下基础。
|
|
|
|
1 |
戴道宣;扫描隧道显微镜[J];物理;1985年04期 |
2 |
黄桂珍,戴长春,陈增波,刘杰三,张文信,白春礼;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J];物理;1989年06期 |
3 |
王林;韦钰;;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开发与计算机化[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6期 |
4 |
;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J];光学仪器;1992年03期 |
5 |
夏国鑫;;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J];光学仪器;1992年04期 |
6 |
李成基,李韫言,商广义;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联用装置[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9年01期 |
7 |
刘桂芬,钟宏杰,杨学恒;STM·IPC-205B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技术与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6期 |
8 |
姜宇;徐送宁;;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针尖的制作[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9期 |
9 |
杜文峰,刘锴,葛四平,赵汝光;色氨酸分子在石墨表面吸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0 |
阮理科,黄桂珍,白春礼;裂解石墨单色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0年05期 |
11 |
;新型的全自动、大范围、袖珍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成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
12 |
李文菊,张鸿海,师汉民,陈日曜;STM式三维nm级轮廓仪的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7期 |
13 |
周学夫,张鸿海,曹伟,李文菊;扫描隧道显微镜数字控制及图像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1995年S1期 |
14 |
辛洪政,彭光含,杨学恒;高精度IPC-205B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设计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期 |
15 |
;SSX-A型扫描隧道显微镜[J];国外科学仪器;1989年04期 |
16 |
李春明,方鸿生,冯庆玲,郑燕康, 严隽珏;Cu-Zn-Al合金贝氏体组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5年01期 |
17 |
姜宇;徐送宁;;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利用石墨表面扫描图像的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0期 |
18 |
;眼镜、放大镜、显微镜及显微术[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6年03期 |
19 |
;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
20 |
;眼镜、放大镜、显微镜及显微术[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