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隧道效应的纳米级振动检测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李梦超  
【摘要】: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纳米测量研究中最有利的工具之一,提高仪器精度和重复性是测试的两个重要的指标。STM工作时隧道间隙在几个纳米左右,即使在使用隔振平台的情况下,在测量过程中也会受到外界随机振动的影响,且测量的重复性很低。因此,振动已经成为提高纳米测量精度的主要障碍之一。抗振、隔振、振动补偿技术成为纳米测量领域中的一大分支,特别是纳米级振动测试技术的发展,对于纳米学科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振动对STM的测量结果影响很大,说明STM对振动非常敏感,反过来思考,利用基于隧道效应的测量原理,可以对纳米级振动进行检测,并对STM振动引起的误差进行补偿。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纳米级振动测量机理和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基于隧道效应的纳米级振动检测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STM工作状态下进行在线的检测,而且采用和STM相同的测量原理,可以实现对STM的全补偿。 2.设计了采用双平台微动结构的纳米级振动检测实验系统,两个平台分别在横向和纵向达到纳米级的分辨率。这样可以保证在隧道状态下对纳米级振动进行测量。系统具有稳定,刚性好,符合阿贝误差原理设计的特性。 3.设计了适用于隧道电流测量的检测电路。设计了测头结构,解决了检测电路屏蔽和针尖固定的问题。进行了隧道电流的静态、动态特性的测量试验,并对静态特性进行了标定,其分辨率可以达到1pA。 4.利用该实验系统进行了纳米级振动的检测实验,得到不同频率、不同振幅、不同激振信号情况下,系统对纳米级振动的响应情况。实验表明,系统对频率、振幅等改变情况下,其输出响应也会出现规律性的改变。 5.分析了该实验系统误差的来源,提出后续需要改进和解决的方法,为纳米级振动微型传感器的设计打下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戴道宣;扫描隧道显微镜[J];物理;1985年04期
2 黄桂珍,戴长春,陈增波,刘杰三,张文信,白春礼;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J];物理;1989年06期
3 王林;韦钰;;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开发与计算机化[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6期
4 ;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J];光学仪器;1992年03期
5 夏国鑫;;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J];光学仪器;1992年04期
6 李成基,李韫言,商广义;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联用装置[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9年01期
7 刘桂芬,钟宏杰,杨学恒;STM·IPC-205B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技术与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6期
8 姜宇;徐送宁;;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针尖的制作[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9期
9 杜文峰,刘锴,葛四平,赵汝光;色氨酸分子在石墨表面吸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阮理科,黄桂珍,白春礼;裂解石墨单色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0年05期
11 ;新型的全自动、大范围、袖珍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成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12 李文菊,张鸿海,师汉民,陈日曜;STM式三维nm级轮廓仪的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7期
13 周学夫,张鸿海,曹伟,李文菊;扫描隧道显微镜数字控制及图像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1995年S1期
14 辛洪政,彭光含,杨学恒;高精度IPC-205B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设计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期
15 ;SSX-A型扫描隧道显微镜[J];国外科学仪器;1989年04期
16 李春明,方鸿生,冯庆玲,郑燕康, 严隽珏;Cu-Zn-Al合金贝氏体组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5年01期
17 姜宇;徐送宁;;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利用石墨表面扫描图像的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0期
18 ;眼镜、放大镜、显微镜及显微术[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6年03期
19 ;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S2期
20 ;眼镜、放大镜、显微镜及显微术[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学浩;叶曦;;浅谈教学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苗新蕊;许莉;査宝;邓文礼;;范德华力和偶极作用竞争诱导分子自组装结构的形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时东霞;宋延林;张昊旭;何声太;江鹏;解思深;庞世瑾;高鸿钧;;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单体有机薄膜上的纳米信息存储[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刘宁;杨海强;马自力;高鸿钧;薛增泉;庞世瑾;;用STM在Si(111)7×7表面进行“有序移植”[A];第四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5 黄甜;胡振芃;王兵;王海千;侯建国;杨金龙;;螺吡喃分子在Au(111)表面的手性表达[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李志扬;黄光明;刘武;李兴教;;三种不同结合能Λ′、Λ、Λ_(eff)与STM场蒸发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方胜;张朝晖;盖峥;赵汝光;杨威生;;纳米结构可重入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的研制[A];第五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8 王永锋;叶迎春;吴凯;;CuPc在金红石TiO_2(110)和TiO_2(210)表面的吸附与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9 张玉忠;周百成;曾呈奎;刘宁;庞世瑾;;海洋红藻R-藻胆蛋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A];第四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10 时东霞;刘宁;杨海强;高聚宁;江月山;庞世瑾;;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表面结构研究[A];第四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超;基于隧道效应的纳米级振动检测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全锋;超快与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张超;不同衬底上分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陶兴;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高洪营;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的金属表面有机分子多层膜发光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耿锋;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分子发光中的脱耦合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陈佳宁;纳米结构的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崔雪峰;金红石型TiO_2(110)表面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王征飞;单层及有限层石墨体系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模拟与纳米电子器件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潘拴;金属表面分子吸附体系表征与调控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柳;扫描隧道显微镜调制的金属表面原子操纵的理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安平;IPC-205B型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成像研究及其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3 刘济春;IPC-208B型原子力显微镜的镜体设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4 李小飞;基于DSP的数控扫描隧道显微镜研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旭;IPC-208BJ型原子力显微镜的硬件系统改进及其在生物学方面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樊英民;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部分电子电路的研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亿保;表面二维超分子自组装结构和性质的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8年
8 伏明明;大范围、高深—宽比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徐敬军;AlPdMn准晶体5次面表面形貌[D];东北大学;2006年
10 吴斌;基于SPM系统的双探针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毛庆;1G硬盘有望存储100G信息[N];南京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山;微观世界魅力无限[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巍巍;追寻字母的纳米世界[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山;把看家宝贝拿出来晒[N];科技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杨洁 整理;黄德欢:硅谷家喻户晓的“科技新贵”[N];抚州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苏琳;求索相伴寻至乐[N];经济日报;2010年
7 刘霞;特定情况下电子变重之谜破解[N];科技日报;2010年
8 孝文;科学家首次拍到病毒照片[N];江苏科技报;2009年
9 王璐 白春礼 (本报记者 王璐);于至微处寻至远[N];经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蒋建科 中科院物理所在读博士 颜世超;自主尖端仪器为何难觅[N];人民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