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自适应复合控制的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非线性伺服系统的控制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传统的线性控制理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近年来,各国学者和研究人员纷纷致力于非线性控制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对于非线性系统来说,除极少数情况外,目前还没有一套可行的通用方法,而且每种方法只能针对某一类问题有效,不能普遍适用。因此寻求结合多种控制方法优势的非线性系统综合控制的有效方法成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课题。总的来说,伺服系统的控制目的是外加控制使得系统的输出能够较好的跟踪参考输入,且尽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并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
首先,论文对传统的Backstepping控制进行改进,削弱其应用的强制性假设条件,得到广义的Backstepping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原始模型和规范化模型引入一种易于实现的神经网络自适应在线补偿技术解决系统的鲁棒性问题,并在规范化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平滑轨迹跟踪滤波器前馈补偿使系统获得高质量的动态性能。
其次,针对MIMO系统的Lyapunov渐进稳定性问题,考虑一般形式的参考输入信号,即稳态值为某个稳定的自治系统产生,结合内模理论构建条件伺服补偿器和滑模稳定控制器,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际系统的未建模非线性部分,引入易于实现的神经网络自适应在线补偿技术较好的解决系统的鲁棒性问题,并引入平滑轨迹跟踪滤波器前馈补偿使系统获得高质量的动态性能。
最后,以永磁同步电动机为实际的应用对象,将本论文所提出的两种反馈-前馈复合控制方法应用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位置伺服控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
|
|
1 |
周涌,陈庆伟,吴晓蓓,胡维礼;一类非线性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内模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
2 |
曲东才;何友;;基于ANN逆模型补偿的复合控制系统仿真[J];控制工程;2006年06期 |
3 |
陈娟,董翠英;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复合内模控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4 |
李炜;任波;;基于逆系统内模控制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调节[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
5 |
刘小河;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内模控制的渐近完全控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
6 |
袁德成,韩阳,王贵成,李健;非线性辅助内模控制(NAIMC)系统研究[J];信息与控制;1995年04期 |
7 |
张井岗,吴聚华,曾建潮;模型参考自适应内模控制及其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1997年02期 |
8 |
张智焕,王树青;非线性系统的多内模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年01期 |
9 |
罗中良;动态矩阵控制的稳定性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0 |
金晓明,荣冈,王树青;基于模糊模型的非线性内模控制策略研究[J];控制与决策;1997年03期 |
11 |
陈增强,卢钊,袁著祉;基于Davidon最小二乘法的神经网络内模控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0年04期 |
12 |
刘翀,沈毅,刘志言;基于非线性传递函数理论的非线性内模控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0年05期 |
13 |
张小勇,谷俊杰,李炎;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内模原理的主汽压力控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3年03期 |
14 |
周涌,陈庆伟,吴晓蓓,胡维礼;基于动态神经网络解耦线性化的内模控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15 |
彭辉;一类输入受限的内模控制器[J];自动化仪表;1997年09期 |
16 |
陈捷,钱清泉,王宁;一类非线性系统的神经网络内模优化控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17 |
庄圣贤,李学宁,李肇基;内模控制在异步电机矢量变频调速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18 |
谭功全,陈永会;内模控制器的一种简单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2年01期 |
19 |
顾宇杰,涂源钊;基于逆系统方法的非线性系统内模控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10期 |
20 |
赵曜;内模控制发展综述[J];信息与控制;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