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存储和开发模式研究
【摘要】:
鉴于海河流域当前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恶化的现状,针对该区域内控制性河流、重要湿地的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需水量开展研究,通过应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雨洪资源联合调度技术,着重对雨洪资源存储和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进行研究。
(1)以海河流域境内河流、湿地监测站水文数据为基础,对海河流域境内控制性河流和重要湿地的生态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构建了考虑水量供应、水质、物理结构和生物指标状况、河流社会价值和人类感知等方面的河流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理论体系(IRHAS);建立了基于河流基本生态、自净、输沙和生态景观等功能的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年均补水量在内的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
(2)针对河网联合调度技术支持下雨洪资源存储模式开展研究。基于蓄滞洪区蓄洪过程的动态模拟和蓄滞洪区的损失和效益评价,在现存水利工程设施条件下,构建了集河渠、闸门、分洪口门和蓄滞洪区于一体的水系联合调度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性雨洪资源存储总体实施思路。
(3)对雨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进行探讨。建立了潮白河-青龙湾减河-永定新河河系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以满足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求为目的,着重探索利用洼地、蓄滞洪区在汛期或丰水期所存储的雨洪水回调入平原河网的开发模式,可为该地区重要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和雨洪水资源利用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和水量调配方案。
(4)对基于风险理论的洪水综合管理模式开展研究。提出了利用湿地、蓄滞洪区和水库等实施雨洪资源存储利用过程的风险识辨和定量评估方法,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以时间和蓄水水位为优化变量的雨洪资源存蓄过程的风险决策模型。
(5)建立了考虑人工回灌的区域性地下水水均衡模型,提出了在海河流域利用雨洪水资源实施地下水补源、灌溉工程,通过建立回灌井防治海水入侵的思路和基本原理。对注水系统、抽水系统和抽水-注水联合系统等工程措施防治海(咸)水入侵的工程效果进行研究。
|
|
|
|
1 |
易其海,陈学林,谢永勇;黑河“52.7”和“96.8”洪水对比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4年02期 |
2 |
程义,林文盘,彭斌;白河雨洪总量的遥感估算[J];资源科学;1985年02期 |
3 |
徐相怀;浅谈山丘区雨洪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治淮;2002年10期 |
4 |
李文义,齐春香;庆云县雨洪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探讨[J];山东水利;2004年03期 |
5 |
李晓辉;;对雨洪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0年03期 |
6 |
齐春英,陆中央;“96.8”雨洪降雨~径流关系分析[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1998年03期 |
7 |
饶清;太原市东山流域“雨洪集蓄利用”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2期 |
8 |
黄福军,程世迎;干旱地区的防洪与雨洪资源化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04年04期 |
9 |
王凤君,韩玉梅,张秀池;安肇新河流域雨洪特征浅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5年02期 |
10 |
冯强,王昂生,李吉顺;灰色拓扑预测理论在暴雨洪涝灾害预测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04期 |
11 |
宝力高,包玉海;小流域雨洪估算的多元回归模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年06期 |
12 |
赵铁斌,张传刚,刘巧梅;合理利用雨洪水资源解决聊城市水资源紧缺[J];山东水利;2004年06期 |
13 |
靳顶,赵志新,杜文成;2000年7月3~6日雨洪情况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J];北京水利;2001年01期 |
14 |
韩芙莲,张海,杨红;邯郸市雨洪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河北水利;2005年04期 |
15 |
刘俊,赵鸿奎,李蝶娟;城市化对天津市雨洪情势变化的影响[J];海河水利;1994年05期 |
16 |
贺修峰,于安民;永清点1991年8月8日暴雨洪水分析[J];黑河科技;1999年01期 |
17 |
李芳英;冯建中;;城市雨洪计算[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
18 |
魏素清,周潮洪,安宵,韩民安;天津市雨洪水资源化利用的探讨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年06期 |
19 |
邱天珍;;鸭河口水库雨洪资源利用与效益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年04期 |
20 |
;水利学家就北京水危机提出对策[J];科技导报;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