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探讨的热点和重点。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已通过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世界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信仰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向于多学科交叉,围绕同一个主题在理论上逐步融合。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是采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方法,从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本文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由农业经济、技术、生态和农村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目标、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很强的随机不确定性和灰色特性等非线性特征。因此,将利用随机分析、神经网络、灰色系统等系统分析理论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探讨。全文共包括七章: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思想背景、基本概念,并提出了本文关于这一概念的定义及内涵特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研究现状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第二章,利用复杂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对农业可持续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分析。具体地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系统的目标、基本特点和系统论研究方法等。第三章,通过对可持续农业内涵、外延及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因素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目标与模式。第四章,研究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持续协同机制,主要包括系统持续协同的基本内涵、动力机制和信息反馈等内在机制。第五章,研究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持续性与协同性的定量化问题。首先利用功效函数方法对系统现阶段的持续性状况进行定量化分析评价;其次,利用灰色系统动态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神经网络模拟等方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同度计算模型,对该系统的协同性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第六章,利用文中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七章,全文的总结与展望,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
|
|
1 |
陈谷;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草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8年08期 |
2 |
李周;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评罗必良等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机理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05期 |
3 |
刘俊章,刘连兴,刘书忠;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4 |
杨晓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投入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2003年09期 |
5 |
闫庆健;以日本农业发展为鉴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日本农业》评介[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05期 |
6 |
韩红琴;;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化农业;2006年07期 |
7 |
张延清;;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8年02期 |
8 |
李丽娜;;德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J];老区建设;2009年15期 |
9 |
孙芳;;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法律问题[J];现代农业;2009年10期 |
10 |
李海艳;;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法律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年04期 |
11 |
李明哲;试论沈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1996年04期 |
12 |
齐晓安,王云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若干理论问题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
13 |
张兆同,张金明,钟于群,沈建芬;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1999年Z2期 |
14 |
王永作;大城市、小城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城市研究;1999年03期 |
15 |
段学军;;21世纪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对策措施[J];四川政报;1999年30期 |
16 |
李允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发展论坛;2002年09期 |
17 |
卢秀容,陈伟;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
18 |
李颖;论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6期 |
19 |
孙文生,李小静,张永平;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年02期 |
20 |
黄国勤,王晓鸿,刘宜柏;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