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弹塑性本构理论的岩石相变折曲研究
【摘要】:
岩石折曲带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许多学者做过岩石折曲的实验研究,但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以前一直没有合适的理论模型来揭示折曲带的形成机理和对折曲现象进行定量预测。本文将岩石折曲视为应力导致的相变,建立了沉积岩折曲带形成的相变折曲分析模型。对一些岩石矿物相变的详细过程研究发现某些相变过程确系一种塑性变形过程,从而推测岩石中的折曲带是应力导致的相变大变形留下的地质构造形迹。
通过对超弹性材料相变发生条件进行的研究表明,具有非凸应变能函数的超弹性材料可以发生相变,进一步分析表明:相变可以在能应变软化的弹塑性材料中发生;相变的Maxwell应力、弹性相和弹塑性相的应变都是确定的。文中证明,对任一条假设的应变软化曲线,Maxwell应力直线和应变软化曲线所围面积的代数和总是等于零,这和Ericksen对非线性弹性杆相变研究得到的结论相一致。
本文考虑了跨越折曲带界面的变形梯度的不连续和应力的不连续,强加了跨越界面的力的连续性和相变Maxwell条件,给出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相变控制方程。利用相变控制方程和岩石弹塑性本构方程,建立了沉积岩折曲带形成的相变折曲分析模型。折曲分析转化为在给定的简单加载条件下寻求应力张量最大主值的最小值,在该值处,由相变控制方程和弹塑性本构方程导出的方程组具有唯一的物理意义上可接受的实数解,所得的方程组实数解可以由同伦算法求解。数值结果依赖于所选用的本构方程,分别应用基于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的大变形岩石的弹塑性本构方程和引入微结构张量导出的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本构方程进行了求解。通过平面应变数值算例表明,折曲应力、折曲带内外区域中的应力与应变、折曲带的倾角以及折曲角等都可以由此得出,且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计算表明当塑性切线模量与弹性模量之比较小时,跨越相变界面的应变跳越较大,验证了折曲带的产生是岩石在高围压下发生的韧性剪切的结果,得到相变发生取决于材料性质、静水压力和应力偏张量的结论。
|
|
|
|
1 |
吴祥法,范天佑,刘长;有限变形弹性体J积分守恒及其对偶形式[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9年03期 |
2 |
高行山,张汝清;有限变形弹性理论随机变量变分原理及有限元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4年10期 |
3 |
凌荣华,刘钧;有限变形下一般流体时的热动力学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1998年02期 |
4 |
张克实;正交各向异性弹塑性材料拉伸颈缩的数值模拟[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5 |
陈书宇,沈成康,金吾根;有限变形下的混凝土动态本构关系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4年12期 |
6 |
陈至达;论连续体有限变形的位移协调条件[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3年06期 |
7 |
黄筑平;有限变形塑性本构理论的框架[J];力学学报;1989年S1期 |
8 |
陈良森,郭仲衡;有限变形论的若干运动学关系[J];力学学报;1994年02期 |
9 |
陈健涛,王颖;光弹法中有限变形平面应力的计算方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10 |
田晓耕,沈亚鹏;压电智能结构有限变形下热-机耦合的有限元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03年02期 |
11 |
孟召平,王冲,彭苏萍,贺日兴,杨锡禄,李玉林;地质构造有限变形几何分析及其应用[J];煤炭学报;1998年02期 |
12 |
李育文,王红卫,李芳;几种应变定义在有限变形下的适用性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3 |
杨桂通;有限变形塑性动力学问题[J];力学进展;1983年03期 |
14 |
胡成栋,苏明,刘玮;有剪切的壳体有限变形分析[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
15 |
李明瑞,黄文彬;有限变形时材料性质张量的选取[J];固体力学学报;1998年01期 |
16 |
黄筑平,陈建康,王文标;有限变形热粘弹性本构关系的内变量理论[J];中国科学A辑;1999年10期 |
17 |
孙辉,扶名福;摩擦约束有限变形非线性弹性广义变分不等原理的简化证明[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0年04期 |
18 |
周喆,秦伶俐,黄文彬,王红卫;有限变形下的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问题[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4年05期 |
19 |
郭建刚,周丽军,张善元;有限变形弹性杆中的几何非线性波[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5年05期 |
20 |
缪协兴,陈勉;试用有限变形几何场论分析小变形理论的近似性[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