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氟乙烷提取青蒿素的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遵义地区野生黄花蒿中青蒿素的提取和分离,确定了一条由青蒿原料出发,较为合理的提取分离工艺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对青蒿素测定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青蒿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准确,但衍生反应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在50℃±1℃,NaOH的质量分数在0.2%±0.02%范围内,否则Q292的吸光度降低,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根据文献,青蒿素含量大于2mg/g的青蒿才有提取的价值。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经五次平行实验,测得青蒿样品中青蒿素的平均含量为8.957mg/g,远大于规定值,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3.为确定四氟乙烷提取青蒿素的最佳工艺操作条件,分别针对原料粒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剂量、搅拌速度等因素对青蒿素提取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显著提高青蒿素提取率。优化这些数据后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得到了四氟乙烷提取青蒿素较好的提取工艺条件。工艺参数为原料粒度[80,100]目,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50℃,搅拌速度为400r/min,溶剂用量120ml/g。五次平行实验得到该条件下青蒿素的平均提取率为90.37%,大于有机溶剂萃取平均数83%,为以后工业化提供参考。
4.本文采用沸点为30℃—60℃的石油醚萃取精制脱蜡,效果较佳。通过结晶和重结晶操作,得到了青蒿素晶体。
5.通过对提取(四氟乙烷恒温搅拌)、分离(石油醚萃取)、精制(重结晶)工艺过程的研究,最终确定了一条总提取回收率为77.7%的工艺路线。
|
|
|
|
1 |
梁洁,李英;青蒿素芳香醚类衍生物的合成[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6年01期 |
2 |
王红,叶和春,刘本叶,李振秋,李国凤;青蒿素生物合成分子调控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
3 |
许杏样;朱杰;黄大中;周维善;;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 Ⅹ.从青蒿酸立体控制合成青蒿素和脱氧青蒿素[J];化学学报;1983年06期 |
4 |
张积强,陈强,刘宗怀;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J];陕西化工;1996年04期 |
5 |
俞志强;华立控股:青蒿素大王底部启动[J];股市动态分析;2005年10期 |
6 |
陈扬,朱世民,陈洪渊,李英;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Ⅰ.青蒿素在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J];化学学报;1997年09期 |
7 |
逯春明;从青蒿素产业发展看中国医药国际化[J];医药世界;2002年02期 |
8 |
周志军,杨培慧,冯德雄,朱宇同,张美义;青蒿素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在血红素作用下的还原[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9 |
章苒;中国青蒿全球告急世卫组织急寻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13期 |
10 |
许杏祥,朱杰,周维善;青蒿素B的立体选择合成[J];科学通报;1982年16期 |
11 |
周维善,沈季铭,陈朝环,吴照华;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异脱氧青蒿素的全合成[J];中国科学B辑;1984年02期 |
12 |
钱国平,杨亦文,吴彩娟,任其龙;超临界CO_2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的研究[J];化工进展;2005年03期 |
13 |
;行业最新动态[J];股市动态分析;2005年24期 |
14 |
钱亚琴,刘汉清,庄炜;SFE-CO_2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5 |
程永浩,李晓艳,郑世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量子化学及构效关系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年Z1期 |
16 |
许杏祥;朱杰;黄大中;周维善;;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结构和合成的研究 ⅩⅦ.双氢青蒿酸甲酯的立体控制性全合成——青蒿素全合成[J];化学学报;1984年09期 |
17 |
李英,张惠斌,叶云鹏;二氢青蒿素和11-羟基二氢青蒿素的酯类衍生物的合成[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5年02期 |
18 |
;疟疾耐药性引起普遍关注WHO呼唤复方青蒿素[J];化工中间体;2006年02期 |
19 |
章焰生,叶和春,李国凤;辣根过氧化物酶在体外条件下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英文)[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6期 |
20 |
叶斌;沈琦;吴毓林;;脱羰青蒿素和青蒿素的圆二色谱[J];有机化学;199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