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组装及场发射性质研究
【摘要】:
1995年发现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具有发射电子的特性后,众多科研工作者被吸引到对其场发射性质的研究中[1]。笔者拟采用纳米银浆低温烧结技术进行碳纳米管组装实验并对碳纳米管进行场发射实验研究,为处于研制阶段的应用于聚焦离子束(focus ion beam, FIB)的新型气态场发射离子源(gas field ion source, GFIS)针尖组装提供了新的方法。
纳米银作为纳米材料中的一种其同样有着广泛的用途,特别是纳米银的熔点已降到100℃左右,而不同于微米级银的960.5℃,因此可进行低温烧结技术研究。本实验第一部分为纳米银浆低温烧结技术研究,方法是将制备好的纳米银颗粒溶于乙醇、乙酸乙酯、松油醇、乙基纤维素等有机溶剂中,然后首先以120分钟为基准时间进行温度分布实验得出最优烧结温度为200℃,再以200℃为基准温度进行时间分布实验,得出最优烧结时间为90分钟,最后采用以上的最优烧结温度和最优烧结时间进行纳米银浆成分优化实验,实验结论为:以质量分数记65%纳米银粉、25%乙酸乙酯、9%松油醇、1%乙基纤维素,烧结温度为200℃,烧结时间为90分钟,测得方块电阻最佳值为0.022Ω/□。
碳纳米管组装主要分为物理组装和化学组装两大类,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属化学组装。本实验拟采用纳米银浆为粘接剂,利用了纳米级银粉可低温(200℃以下)成膜,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一特殊性质制备了配比优化的纳米银浆,在其中溶入适量的碳纳米管制成碳纳米管纳米银浆混合溶液,然后采用化学方法将碳纳米管组装到针尖上,应用纳米银浆低温烧结技术使银浆固化,以此保证碳纳米管稳定的固定在针尖上。碳纳米管组装实验结论:经15次反复实验,终于成功的将单根碳纳米管组装到针尖上。场发射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对不锈钢基底进行机械抛光会使碳纳米管试样在电压2000V时的场发射电流由原来的89μA提升到100μA。
|
|
|
|
1 |
周亮;汤京龙;王健;李中良;邵安良;周国凤;奚廷斐;;阴道给药后纳米银凝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特性[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壁报展示论文[C];2010年 |
2 |
徐丽明;陈亮;李雪飞;董喆;竹村太郎;花方信孝;吴刚;王春仁;奚廷斐;;纳米银凝胶的体内生殖器官毒性及体外细胞毒性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报告论文[C];2010年 |
3 |
邓芙蓉;郭新彪;;纳米银的毒理学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
4 |
李俊琳;安学勤;;微乳法制备荧光纳米银量子点[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
5 |
陈国杰;宫永纯;陈延明;沈国良;毛萍丽;袁晓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
6 |
史俊朋;张洪武;;光对纳米银毒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
7 |
于素娟;巢静波;孙佳;刘景富;;生物基质中纳米银的分离与测定[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
8 |
殷诺雅;周群芳;刘稷燕;江桂斌;;纳米银的脑神经细胞毒理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
9 |
杨诚;苏滋津;李宝华;康飞宇;;批量合成高品质纳米银线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
10 |
殷诺雅;周群芳;刘稷燕;江桂斌;;纳米银的脑神经细胞毒理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