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颗粒污泥SBR中试研究及颗粒污泥氧传质机理与胞外聚合物分析

张云霞  
【摘要】: 本课题采用实际生活污水,选择中试规模SBR颗粒污泥反应系统,用絮状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实际生活污水作为营养基质,直接完成颗粒污泥的培养,对污泥的理化性质进行观察,对反应器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对氧扩散进行试验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以及对颗粒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的产生、分布和可生化性进行研究。 颗粒污泥的培养采用两种方法,其中骤降沉降时间法由于污泥的洗出量远大于污泥的生长量,而导致出水的恶化和培养失败;但是逐降沉淀时间法,通过2个快速沉淀阶段和1个慢速沉淀阶段,将沉淀时间调整至8~10min,成功培养出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粒径分布比较广,平均粒径为245.4μm,SVI为46.4mL/g。通过小试试验对颗粒污泥反应器的曝气量、补充有机物的时间及水力停留时间的优化,得出最优气水比3:1;间歇曝气代替连续曝气、在COD降低到100 mg/L时补充有机物和采用限制性曝气延长运行周期的方式都可使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更好。考虑到上述几个方面,对中试反应器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反应器具有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COD、BOD、NH3-N、TN和TP出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颗粒污泥氧扩散系数为0.3889×10-9m2/s,对氧的比消耗速率0.10gO2/gMLSS·h(2.64gO2/gMLSS·d),氧半饱和常数为0.65mg/L,污泥浓度为2000mg/L。颗粒污泥中溶解氧的变化可通过将颗粒污泥分隔成多个无限薄的薄层单位,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粒径的颗粒污泥,表面溶解氧越大,溶解氧梯度越大,内扩散有效因子越大,颗粒污泥表面径向传质能力越强,受限制的程度越小,氧穿透颗粒污泥的距离越远;当颗粒污泥粒径很大时(如半径1.5mm),尽管表面溶解氧为4.0mg/L,但依然没有穿透颗粒污泥,当r / R为0.49~0.65之间,溶解氧梯度迅速为0。 好氧颗粒污泥EPS是由40%可生物降解EPS和60%不可生物降解EPS组成的;其中可生物降解EPS,还可作为颗粒污泥自身的能源,而不可生物降解EPS则不行,但其对颗粒污泥的立体结构有巨大作用。将从新鲜好氧颗粒污泥中提取的EPS投加到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中,提取的EPS均可被两者作为碳源利用,且活性污泥对EPS的利用速率是好氧颗粒污泥的1.5倍;而从饥饿好氧颗粒中提取的EPS作为两者碳源时,均没有明显的利用效果,说明不可生物降解的EPS不能作为两者的能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英;姜应和;郭超;彭党聪;;SBR中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和A/O及A/A/O颗粒污泥工艺除磷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9期
2 赵红梅;牛伟;刘晓英;彭党聪;;SBR中缺氧颗粒污泥反硝化过程中PHB的存储与利用[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刘小英;于莉芳;彭党聪;穗贤杰;;接种污泥对SBR生物除磷系统污泥颗粒化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5期
4 张小玲;王磊;王志盈;;NO_2~-作为缺氧吸磷电子受体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6年05期
5 毛海亮,邱贤锋,朱鸣跃;UASB—SBR处理工艺试验研究[J];交通环保;2002年04期
6 陈玉,刘峰,王建晨,佟健萍,周大石,马汐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4年01期
7 江希流,华小梅,任文生,钱志康,钱小峰;应用SBR法处理含酚化工废水[J];环境保护;1998年10期
8 叶晓光,林果,黄玉惠,廖兵,丛广民;PPC/SBR共混物的研究Ⅰ配方设计[J];橡胶工业;1998年05期
9 郑建军,谢嘉;SBR法处理合成洗涤剂生产废水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1999年05期
10 韩相奎,崔玉波,黄卫南;用SBR法处理中药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卉春;;SBR及其变形工艺的发展与特点比较[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管锡珺;涂剑成;;UASB反应器的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孙晓君;王志平;刘莉莉;;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油田驱采出水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4 蔡伟民;;好氧颗粒污泥处理系统[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志平;刘莉莉;蔡伟民;;不同底物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高海军;朱彩云;童延斌;;SBR工艺处理高浓度尿液废水研究[A];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5)[C];2010年
7 沈旭丰;孙先锋;徐甜甜;金鹏康;;多菌种生物强化SBR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英文)[A];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C];2009年
8 王炎红;关分派;蒋鹏;马绍华;;SBR-浅层气浮处理废纸脱墨制浆造纸废水[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丽丽;黄玉峰;方亮;蔡伟民;;铈离子在好氧颗粒污泥上吸附行为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阮海英;陈亮;陈东辉;黄满红;;厌氧/缺氧/好氧组合SBR工艺去除活性艳兰KN-G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霞;颗粒污泥SBR中试研究及颗粒污泥氧传质机理与胞外聚合物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2 魏燕杰;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污泥颗粒化和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刘小英;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及反硝化聚磷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斌;MBR和GSBR中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苏彩丽;SBR系统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除硫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吕永涛;厌氧生物转盘的氨氧化与SBR单级限氧自养脱氮的基础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志平;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特性及其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徐金兰;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系统的特性及调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管锡珺;高效厌氧反应器开发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马秀兰;SBR法生物强化处理低温低C/N比污水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顺莲;SBR中缺氧反硝化颗粒污泥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戴步峰;SBR中缺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肖乃东;SBR系统中铈改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曲燕;SBR中反硝化和生物除磷颗粒污泥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孙少伟;反硝化颗粒污泥的聚磷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晓玲;SBR中颗粒污泥反硝化除磷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李俊;预处理-SBR法处理餐饮废水的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林丰姝;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邹林琳;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物理化学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桥;双泥膜法SBR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除磷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枫;美国SBR市场将持续疲弱[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庞晓华;亚洲SBR厂商提价转移成本压力[N];中国化工报;2011年
3 肖化;中国引领全球SBR和PBR需求复苏[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唐绍红;轮胎生产商和SBR生产商价格矛盾升级[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庞晓华;固特异宣布SBR供应遭不可抗力影响[N];中国化工报;2011年
6 饶兴鹤;印度首家丁苯橡胶厂合资开建[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高一文;丁苯橡胶:前景可期 压力犹存[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财政部会计司供稿;澳大利亚政府基于XBRL的SBR介绍[N];中国会计报;2010年
9 金枫;四季度亚洲丁苯橡胶价格下滑[N];中国石化报;2009年
10 韩秀山;21世纪我国丁苯橡胶发展趋势[N];中国化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