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O多载波系统的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无线移动宽带通信是现代通信发展主流。但是,传输速率高速增长的多媒体业务和快速时变的多径无线信道给无线移动通信的物理层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高质量信源的业务需求下,越来越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不断推动着物理层数字基带算法的研究与发展,使之成为研究热点,各种新算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和多载波调制技术正在促使传统通信架构发生重大变革,已经成为高速移动通信的主要备选方法。本文围绕着这两种技术作用于物理层数字基带所产生的关键算法,重点从两种技术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多载波通信时子载波函数的选择,多天线应用的前提——信道估计,两种技术中如何根据信源分级进行通信资源配置,以及一些前沿的编码解码技术五个主要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1、研究了串行信道向并行信道的转化,构建了多天线多载波信道容量模型。多天线技术和多载波技术的引入,对于信道容量模型的影响都可以归结为串行信道向并行信道的转化。两种技术的结合使时间-空间-频率三维资源下划分并行子信道成为可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了三维联合通信资源,建立了以一组符号为研究单元的多天线多载波信道容量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约束条件,建立了容量目标函数,计算推导了最优解以及相应的容量上限。同时,还从更广义的角度研究了多天线多载波信道容量问题。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多天线下的多载波调制,所得的结论具有一般性。传统的单天线和单载波都可以看做所提出模型的实现特例。
2、深入开展了基于两种变换的MIMO-MCM系统的性能比较分析,改进了基于小波包变换多载波系统的联合均衡方法。在本文所建模型的指导下,对在单天线和多天线的框架内的多载波基函数进行了研究,研究思想是“基于典型信道的特点选择多载波调制函数与信道匹配”,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多载波调制和基于离散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调制。在不同的信道环境下对两种多载波算法的通信性能进行仿真比较,并分析了仿真结果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多载波调制在多径信道中的传输性能较好,而基于离散小波包变换的多载波系统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在基于小波包多载波系统上做了联合均衡的改进,提高了系统性能。
3、对3GPP组织提出的空间信道模型做了适用于仿真的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的信道估计器,并提出了基于小波去噪的改进最大似然信道估计器和基于全相位解调算法的最大似然估计器。仿真证明,结合频域均衡校正技术,两种新的信道估计器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差错性能。
4、建立了基于多天线多载波技术的图像业务分级传输系统,并验证其优越性。基于高速业务模型的基本单元——图像,分析研究了多天线多载波技术下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方法。仿真实验证明了所提出的分级传输系统在不使用额外资源的情况下,有效的改善了图像重构质量。
5、提出了几种通信系统中编码解码和信号检测改进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差分跳频系统逐符号最大后验概率检测,多天线多载波下的空-时-频编码,单载波下基于全相位傅里叶分析的正交调幅信号检测。论文对每种算法的优势、代价、以及最适宜的使用环境进行了推导和分析。
|
|
|
|
1 |
易扬,张作富,吴睿;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MIMO技术[J];江西通信科技;2004年03期 |
2 |
易扬,张作富,吴睿;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MIMO技术[J];广东通信技术;2004年10期 |
3 |
杨宁;毕敏;谢显中;;MIMO中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4 |
郑珊珊;陈霞;谈振辉;;V-BLAST系统检测算法的比较[J];无线通信技术;2006年04期 |
5 |
张雯;李宏;何为超;;瑞利相关衰落下MIMO系统信道容量[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S4期 |
6 |
朱瑜;张海林;刘耀宇;;MIMO系统中分层结构的空时分组码[J];山西电子技术;2007年01期 |
7 |
孙恩昌;张冬英;;多用户联合检测算法研究[J];空间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
8 |
先桁;代新敏;;几种MIMO信道模型的比较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9 |
李平安;殷树;;结合天线选择的MIMO-OFDM系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年06期 |
10 |
李向华;李飞;徐国标;;基于时域训练序列的MIMO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09年07期 |
11 |
卢鑫,庞伟正,赵曙光;一种新的应用于无线室内多载波MIMO结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
12 |
刘谦雷,杨绿溪;用于行对角占优信道矩阵的MIMO盲均衡算法[J];应用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
13 |
王颖,孟嗣仪;MIMO-OFDM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方法分析[J];中国数据通信;2005年06期 |
14 |
刘岩冰;周世东;王京;;MIMO-OFDM系统自适应传输技术的仿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16期 |
15 |
Laxman Shrestha;窦峥;王月倩;杨晓冬;;MIMO无线通信中覆盖范围的扩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3期 |
16 |
罗斌;尹巧萍;冯辉;唐义锋;;基于空时编码的MIMO-OFDM现代通信系统性能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年12期 |
17 |
王晓婷;梅强;李正伟;;MIMO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0年05期 |
18 |
付景兴,杨大成;MIMO——无线高速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J];通讯世界;2003年10期 |
19 |
梁红玉,吴伟陵;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3年02期 |
20 |
张功国,陈路,徐成伍;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J];无线通信技术;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