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离子液体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金属离子还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等离子体还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还原过程,相对于常规的化学还原方法,等离子体还原时可避免使用化学还原剂,由此制备得到的负载型催化剂具有分散好,活性高等诸多优点。近年来等离子体技术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即将等离子应用在溶液中,制备纳米颗粒或促进化学反应。离子液体由于不可挥发性、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和热稳定性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和电化学沉积过程中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被称为“绿色溶剂”。本文将等离子体和离子液体相结合发展离子液体等离子体技术,尝试在离子液体中用等离子还原制备纳米颗粒,得到和常规还原不同的实验结果。由此进一步制备负载离子液体的高分散催化剂并将其应用到Suzuki反应中。
由于离子液体发展较晚,有很多性质还不太清楚,我们首次对等离子体条件下离子液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利用液体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对等离子体处理前后三种离子液体[bmim]Cl、[bmim][BF4]、[bmim][PF6]的特征出峰情况进行了对比,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只有[bmim]Cl略有变化,进一步的红外吸收光谱表明三种离子液体都非常稳定,红外照相的结果表明整个处理过程都是在室温范围内进行。随后在[bmim][BF4]中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还原PdCl2和HAuCl4得到纳米尺度的Pd和Au颗粒。还原得到的Pd为分散均匀的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4.9 nm左右,而金颗粒较大,平均粒径超过30 nm,且有轻微的团聚现象。
论文进一步采用了次大气压辉光放电在离子液体液体[bmim][BF4]中还原贵金属盐,采用了间距更小的大平行板电极,经过放大之后可具有更高的处理效率。处理过程中观测到辉光放电对玻璃片的表面改性作用,经过等离子体处理的玻璃片,和离子液体的浸润作用大大增强。同时采用红外光谱对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纯离子液体和溶解有Pd(NO3)2的离子液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从红外出峰情况来看离子液体依然保持稳定。由此等离子体还原得到分散非常均匀的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5 nm左右。
论文还引入稳定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来控制在离子液体中等离子体还原得到的纳米金颗粒,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下得到的颗粒大小和形状均明显不同。在1分钟和5分钟还原时得到分散很好的单个颗粒,形状多样。延长时间用间歇法处理时,可明显看到大量花生状金颗粒和不规则金纳米线的出现。通过HRTEM观测,这些纳米结构是通过Au(111)面之间的作用连接起来的,Au(111)面之间的夹角在0到180o的范围内变化。这种结构的形成,是由于线性PVP分子和Au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还原得到的Au团簇沿着PVP排列,还原得到的颗粒之间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多,于是连接成长度不等的线式结构。XRD的结果表明这些不规则金颗粒的体相结构是典型的面心立方。改变稳定剂的浓度,也会对颗粒的形貌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的浓度下,可以得到很均一的颗粒。
在SBA-15负载Au、Pd的催化剂上加上离子液体[bmim][PF6]制备负载离子液体催化剂。和不加离子液体相比,等离子体还原得到的金颗粒不再沿着SBA15孔道内生长成纳米线,而是形成分散很好的单个颗粒。金颗粒的大小随着担载量的提高逐步增大,0.5%的Au载量时为6.6 nm,载量提高到5%时颗粒大小也仅略大于孔道直径。负载离子液体后,等离子体还原得到的Pd颗粒也比不负载离子液体时要小3 nm左右。XRD结果表明还原得到的Au和Pd颗粒都是面心立方结构。负载Pd和离子液体的催化剂应用在Suzuki反应中显示出良好的活性,改变不同的前驱体和离子液体浸渍顺序,发现先浸渍Pd(NO3)2后浸渍离子液体[bmim][PF6]得到的催化剂效果最好。
|
|
|
|
1 |
朴玲钰,付晓,杨雅立,陶国宏,寇元;离子液体的酸性测定及其催化的二苯醚/十二烯烷基化反应[J];催化学报;2004年01期 |
2 |
高枝荣,廖克俭,戴跃玲,刘道胜;采用ILs催化剂降低FCC汽油烯烃含量[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3 |
杨家振,金一,潘伟,臧树良;计时电流法测定Fe~(3+)在离子液体BPBF_4中的扩散系数[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
4 |
张普玉,娄帅,柴云;在离子液体介质中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5年04期 |
5 |
丛晓辉,桂建舟,陈晓梅,张晓彤,孙兆林;SO_3H—离子液体催化苯酚和叔丁醇选择性烷基化反应[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
6 |
杨美珠;张力;石光;刘石军;叶鑫;;离子液体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7年10期 |
7 |
钱伯章;;固体催化剂与离子液体组合使用可使纤维素解聚[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年01期 |
8 |
;“包埋离子液体和中性磷(膦)类萃取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J];稀土信息;2009年06期 |
9 |
许立信,尹进华,陈学玺;环境友好的多相催化工艺研究进展[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6期 |
10 |
陈中胜,许文苑,黄国林;离子液体及其在生物催化反应中应用的新进展[J];化学试剂;2004年01期 |
11 |
王玉新,李丹东,袁秋菊;室温离子液体对噻吩硫化物的络合吸附工艺[J];辽宁化工;2004年09期 |
12 |
李雪辉,张磊,李琼,耿卫国,叶玉嘉,王乐夫;1-正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物离子液体TGA-FTIR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
13 |
张小曼;;离子液体[bmim]PTSA中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的研究[J];云南化工;2009年01期 |
14 |
熊国祥;;香山科学会议第333—336次学术讨论会简述[J];中国基础科学;2010年03期 |
15 |
章伟伟;林鹿;;水解纤维素体系中离子液体和葡萄糖产物混合物的分离研究[J];食品科技;2011年01期 |
16 |
;国内专利文献[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1年04期 |
17 |
梁红玉,宫红,姜恒,张连红;离子液体催化邻二甲苯与二氯乙烷的烷基化反应性能[J];辽宁化工;2002年02期 |
18 |
杨昕,戴立益,单永奎,何鸣元;离子液体体系中1-丁烯二聚反应的研究[J];催化学报;2003年12期 |
19 |
张庆华,石峰,邓友全;硅胶担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由胺制二取代脲反应中的应用[J];催化学报;2004年08期 |
20 |
李桂花,张锁江,李增喜,李铭岫,张香平;离子液体对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反应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