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
本论文旨在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教育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内在机制、评价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采用分析推理的方法阐述了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的内涵、要素、环境、目标、结构和功能,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界定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定性层面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从定量层面采用教育综合指数法与面板数据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根据协整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影响弹性,为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认为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性,增加“负熵流”是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提出高等教育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作用是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机制与反馈机制。
4.结合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基本理论,遵循相关原则,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度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赋权方法。重点建立了基于DEA方法的子系统静态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Malmquist方法的子系统动态协调度评价模型;提出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子系统之间协调度评价方法与基于三角白化权的灰色聚类的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5.对全国(除青海、西藏外)所有地区“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度与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