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信用风险参数估计的若干问题研究

王国栋  
【摘要】: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信用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暴露和年期。在组合层次上,除了以上四个基本要素外,还包括违约和信用质量相关性、信用集中性。对信用风险基本要素的研究是信用风险研究的基础。论文对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在回收率为随机变量的条件下,研究了信用组合损失的分布。另外还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信用集中性对组合损失的影响。 违约率估计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的方法已经提出并研究了很长的时间。论文对目前研究还不多的基于评级模型方法进行了研究。违约数据记录很少的低违约组合违约率的估计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最大谨慎原则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有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违约率的估计过于保守。论文将最大谨慎原则与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相结合,研究了违约率估计问题,得到的违约率估计值明显地降低了保守度,并避免了仅使用最大谨慎原则需选择置信水平等不好把握的问题。 关于回收率或违约损失率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少。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对回收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对回收率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回收率和违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等方面。论文对回收率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针对Beta分布等模型不能准确表示回收率分布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回收率分布模型即双Beta分布模型。它以Beta分布模型为特例,具有Beta模型的优良性质,同时还具有双峰分布的特征。根据现实中回收率数据,证实了双Beta模型表示回收率分布的优越性。论文还在双Beta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双Beta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讨论了系统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有关回收率的研究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估计信用组合的损失分布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回收率具有随机性的情况下,难度又有所增加。常用的方法是MonteCarlo模拟法,该方法虽然有效,但需要消耗大量时间。Vasicek模型可以避免MonteCarlo模拟,其模型思想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有所体现,但该模型的前提假设回收率为0,与现实难以相符。我们在Vasicek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回收率随机性的影响,并引入违约率与回收率的相关性,建立了新的模型,给出了组合损失分布和概率密度的解析表达式,拓展了Vasicek模型。利用组合损失分布函数可以方便地对组合损失进行估计。利用新模型考虑了违约率与回收率相关性的优势,进一步研究了衰退期违约损失率与随机违约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这部分研究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信用集中性对组合损失有比较大的影响。在组合中信用集中性的表现就是违约暴露向一些资产过于集中。对信用集中的组合,不能依据组合不变性度量损失风险和计算资本要求。目前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信用集中性对组合损失影响的工作还不多。随着信用集中性的增加,组合的异质性增加,估计组合损失变得很困难,一些有用的工具如鞍点近似法也出现比较大的估计误差。论文引入了Herfindahl指数度量违约暴露集中度,对违约暴露集中的组合,建立了递归模型用于估计组合损失,讨论了违约暴露集中度对组合损失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东平;孙明;;KMV模型的修正及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1期
2 李赟;;上市公司违约率信用监测模型研究[J];中国物价;2011年06期
3 郭琳劼;;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分析及启示[J];西部金融;2010年07期
4 王姝;杨万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20期
5 杨玉明;经济全球化下信用风险模型的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0期
6 吴惺惺;;企业信用评估模型比较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董沛武,李明星,陈雷,李汉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综合管理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8 李军民;;赣州市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报告——以大余农信社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3期
9 齐寅峰;李礼;;企业债券评级之研究综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9期
10 张瀛,王浣尘;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及主要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年04期
11 陈守东;李晓纯;刘兵;;我国信用风险违约概率计量模型的实证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12 杨刚;;具体财务指标下的随机优化决策模型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3 赵保国;龙文征;;信用评级中的违约率、违约概率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4 王国栋;詹原瑞;;违约相关的低违约组合违约率的估计[J];统计与决策;2008年22期
15 金春晓;;金融危机中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变化——基于KMV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5期
16 易云辉;尹波;;Credit Metrics模型计算信用风险的实例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7 邓学佳,窦锦秀;对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及应用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年04期
18 顾乾屏;孙晓昆;吴斌;张林;;信用风险的两阶段非线性变量边界Logit模型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08年06期
19 陈辉;李闷管;;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的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8期
20 吴玉超;;浅析汽车维修企业的信用风险治理[J];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益民;;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几点思考[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丽;周宗放;赖娟;杨杰;张绍宗;肖磊;;关联担保下母子公司信用风险传染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韩立岩;郑承利;杨哲彬;;基于模糊期权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分析[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温红梅;韩晓翠;;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房地产业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康宇虹;孙德鹏;郜中华;;KMV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实证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7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8 刘文蕊;张目;周宗放;;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识别[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喜平;闫丽莹;;基于熵权的电力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模糊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杨扬;周宗放;;基于科层结构的我国集团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栋;信用风险参数估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徐志春;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罗长青;信用风险相关性度量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顾乾屏;商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陈泽鹏;新创小型企业间接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迎春;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张凌云;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熊大永;信用风险理论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郑勇;信用市场不完全性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刘国光;上市公司违约率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静;基于KMV模型的不同地区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比较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王光;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及我国银行应用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陈开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陶军;基于业绩的企业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5 熊枫;中国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琴;供应链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邓善科;基于内部评级法(IRB)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息风险测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文鹏;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柏雪怡;基于KMV模型的中小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罗然然;银行零售业务信用风险建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军;农合机构谨防信用风险[N];金融时报;2007年
2 记者 桂雪琴;海外贸易须警惕信用风险[N];中国船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闫立良;中国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5日正式上线[N];证券日报;2010年
4 睢颖;论信用风险的社会控制[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5 记者 韩雪萌;银监会支持信用风险衍生产品创新[N];金融时报;2005年
6 秦媛娜;信用风险按级论价 短融发行利率跳高[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记者 宋西林;中国信保力助企业“抗寒”[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施芳;助学贷款违约将有信用风险[N];人民日报;2006年
9 南通市对外贸易委员会 郑兴铎;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N];中国财经报;2000年
10 马一兵;国际贸易中对海运信用风险的防范[N];国际商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