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大转矩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摘要】:
本文以低速大转矩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研究对象,从电机设计与控制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着重进行了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和优化设计两方面的研究。
首先基于坐标变换原理,详细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在静止三相坐标系、静止两相以及旋转两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深入讨论了永磁同步电机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方法,提出了基于矩阵变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空间矢量调制策略。根据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特点,将交-交直接变换结构矩阵变换器等效为由“虚拟整流器”和“虚拟逆变器”组成的交-直-交结构,深入分析了矩阵变换器的变换关系,推导出矩阵变换器的电压、电流双空间矢量PWM调制函数。
为了验证基于矩阵变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可行性,以及调制方法的正确性,首先使用Matlab软件平台搭建了空间矢量调制的仿真模型,并以低速大转矩永磁同步电机作为被控对象,对矩阵变换器的输入输出特性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矩阵变换器输出电压的幅值和频率独立可调,实现了电机在宽广范围的连续可调、任意负载下的输入功率因数为1,且能实现能量的回馈,克服了传统交-直-交变频器驱动永磁同步电机所存在的输入谐波大、输入功率因数低、直流回路需要大的储能电容等缺点。解决了传统交-交变频器存在的功率因数低、谐波污染严重以及调速范围窄等问题,改善了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运行性能。
在仿真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矩阵变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实验系统,该系统以DSP为主控制器进行空间矢量调制,以FPGA为协处理器实现矩阵变换器开关函数的合成和四步换流策略的实施,成功实现了对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的同时调制,获得期望的正弦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保证了永磁同步电机优良的起动和调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不仅具有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调速精确、动态响应快、鲁棒性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输入、输出电流谐波小、无中间滞留滤波电容、能量再生等特点。
针对电机优化设计中存在的高度非线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专家系统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根据专家设计经验,构建模糊专家系统,将专家经验融合到粒子群速度方程中,引导支配子集更快地向最优解方向运动,改善了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寻优过程,提高了求解精度和收敛速度。同时,将电机优化问题转化为博弈问题,提出基于博弈论的电机优化设计方法,从纳什均衡解出发,运用策略性让步博弈的思想综合考虑各优化目标,从非劣解集中搜索综合最优解,降低了电机开发难度、缩短了设计周期,为实现电机设计智能化奠定了基础。针对加工、装配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在电机设计中引入稳健设计的思想,采用信噪比方法分析了设计方案的稳健性,建立了评价和排序非劣解的重要指标。同时基于灵敏度分析思想,揭示了电机各设计参数与优化目标的内在关系,为电机生产和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最后采用基于模糊专家系统和博弈论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电梯用低速大转矩永磁同步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测试和应用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电机综合性能指标明显提高。
|
|
|
|
1 |
葛红娟,穆新华,张绍,周波;基于矩阵变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模型及仿真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2 |
姜鹏志,张华强,徐殿国;矩阵变换器在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节能技术;2005年05期 |
3 |
苏国庆;葛红娟;刘伯华;;MC-PMSM矢量控制系统调制策略比较[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7年06期 |
4 |
史婷娜;刘立志;王慧敏;宋鹏;夏长亮;;矩阵变换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滑模变结构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12期 |
5 |
宋鹏;夏长亮;阎彦;陈炜;;矩阵变换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静态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
6 |
葛红娟;周波;苏国庆;张绍;;矩阵变换器—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新型电流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
7 |
张绍;周波;仇红奎;;永磁同步电机-矩阵变换器新型电流调制策略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1期 |
8 |
刚毅;田联房;王孝洪;赖文焯;;基于双空间矢量矩阵变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的闭环控制[J];电测与仪表;2010年11期 |
9 |
叶东;李和明;施传立;郑廷海;;用简易方法测定永磁同步电机的漏抗和同步电抗[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10 |
朱春亭,薄保中,江秀汉,杨新海;永磁同步电机电枢反应电抗计算方法的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1 |
田淳,胡育文;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理论及控制方案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1期 |
12 |
欧阳慧平,章小印,顾涛;基于DSP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3 |
沈艳霞,江俊,纪志成;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4 |
钟黎萍;巩宪锋;王长松;葛永强;;零速和低速下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位置估测方法[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6年05期 |
15 |
薛丽英;齐蓉;;六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6年04期 |
16 |
曹国平;;基于高频信号注入法的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运行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6年10期 |
17 |
崔培良;赵克友;;面装永磁同步电机最小损耗的速度控制[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6年11期 |
18 |
张永平;许建容;;一种计算永磁同步电机附加损耗的方法[J];电机技术;2006年04期 |
19 |
焦竹青;屈百达;徐保国;;基于遗传算法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PID参数优化[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7年07期 |
20 |
王爱元;;永磁同步电机热保护的简化二阶模型[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