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z波段表面等离激元波的主动控制和传感应用
【摘要】: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THz波段表面等离激元波的主动控制及传感应用,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从电磁波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及边界条件出发,首先推导出表面等离激元极化波的色散关系、趋肤深度、传播距离,以及激发表面等离激元极化波的几种典型方式,其次讨论了局域化表面等离激元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并对比了光波段和THz波段的异同;
二、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和局域化的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理论,结合THz时域频谱实验系统,复现了THz波通过周期性亚波长金属阵列的异常透射及反射的实验,并讨论了影响其传输特性的相关因素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THz波表面等离激元波的全光主动控制,包括超快激光激发下,器件前后材料介电性质的变化、全光普通光开关以及全光翻转光开关特性;
三、基于高温超导体在THz波段独特的各向异性,研究了基于高温超导体YBCO的THz波段亚波长周期结构器件。讨论了高温超导体的各向异性性质,推导出各向异性材料中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存在的理论依据;自行搭建了附有液氮制冷系统的THz时域频谱系统,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高温超导体YBCO在THz波段电导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YBCO THz波段周期性亚波长孔阵列器件和块阵列器件,在实验及电磁仿真两方面实现了器件的THz波段带通滤波和带阻滤波的热主动控制;
四、探讨了THz波段亚波长周期性孔阵列在传感方面的应用。以亚波长孔阵列为传感器,采用THz时域频谱技术,成功分辨了甲醇的四种同位素,并讨论了将其发展为定量传感技术的可能性。
|
|
|
|
1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聚焦表面等离激元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2 |
;聚焦表面等离激元研究取得进展[J];光机电信息;2011年01期 |
3 |
李志鹏;方蔚瑞;黄映洲;徐红星;;保偏等离激元纳米光波导、等离激元纳米光子路由器和多路转接器评述[J];物理;2010年08期 |
4 |
王秀敏,徐新龙,杨玉萍,施宇蕾,李福利,汪力,张希成,Hyun Shik Kang,Tae Kyu Kim;不同掺杂Zn_(0.95)Cd_(0.05)Te〈110〉单晶的THz辐射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5 |
徐进,古宇,吴宗汉,孙承休;MIS(MIM)隧道结的发光原理及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6 |
张琦锋,侯士敏,张耿民,刘惟敏,薛增泉,吴锦雷;Ag-BaO薄膜在电场作用下的可见——近红外波段光学吸收特性[J];物理学报;2001年03期 |
7 |
易永祥,汪国平,龙拥兵,单红;二维亚波长金属小孔阵列的透射光增强效应[J];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
8 |
金凤泽;方亮;张志友;杜惊雷;郭永康;;表面等离激元体干涉制备纳米光子晶体的模拟分析[J];光学学报;2009年04期 |
9 |
夏春雷;;钠纳米团簇的光吸收和体等离激元:理论分析(英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0 |
方哲宇;朱星;;表面等离激元的聚焦与波导增强[J];物理;2011年09期 |
11 |
陈艺文,陆祖宏;薄膜实时演变分析系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2 |
夏春雷;;钠纳米团簇的光吸收和体等离激元:实验结果(英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3 |
刘铮,肖才德,隋森芳,陈皓明;亲和素蛋白与含有生物素的支撑平面膜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14 |
周林;朱永元;;金属异质波导阵列中的表面等离激元传播特性[J];光学学报;2008年06期 |
15 |
孙宝清;古英;龚旗煌;;圆柱形金纳米线中表面等离激元的传输性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6 |
颜海峰;杨景;吴晓飞;张家森;;共振光学天线场增强特性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7 |
陈建军;李智;张家森;龚旗煌;;基于电光聚合物的表面等离激元调制器[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
18 |
程万杰;石顺祥;;THz透过色散介质的FDTD分析[J];电子科技;2009年05期 |
19 |
傅正平;林峰;朱星;;一维金属光栅的光学反射吸收[J];物理学报;2011年11期 |
20 |
朱玲;俞大鹏;;采用离散偶极子近似(DDA)方法研究渐变锥形金属纳米结构的超聚焦效应[J];科学通报;200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