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及其诱导适配重结合行为

英晓光  
【摘要】: 蛋白质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材料在许多科研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分子印迹凝胶聚合物体系的重结合行为涉及构象的改变及适配等不同于传统小分子印迹体系的过程,使得该体系的重结合行为相似于生命体系识别的某些步骤,但也有其本质区别.蛋白质大分子的印迹方法须考虑到蛋白质分子自身的特点给印迹聚合物带来的影响,即体积效应、多官能团及构象多变等性质.选用含水量高、网孔尺度适合、官能团含量丰富、溶胀性能良好的水凝胶类基材已逐渐成为研究者的共识.适用于蛋白质类印迹材料的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包括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Scatchard分析法,以及由我组提出的目标作用模式原理和印迹诱导适配模型等. 本研究首先采用两种新型双水相成球方法制备了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凝胶聚合物微球,研究了各种制备条件对微球形貌、尺寸、分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可兼顾产量和均一性的最佳操作工艺.研究了蛋白质溶液的聚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归纳并获得了一系列蛋白质聚集态所需试剂量及配制控制条件. 在对印迹诱导适配行为的研究中,采用不同交联密度的聚合物作为印迹基材,研究了重结合速率常数随着交联密度及溶胀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印迹诱导适配模型”并引入参量“适配性参数”作为衡量基材适配行为的手段.通过理论计算证实了凝胶印迹体系适配行为的存在及可预测性. 针对蛋白质模板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运用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聚集态组分的蛋白质溶液的重结合行为;利用一级连串反应方程重点研究了二聚体相关的重结合反应,建立了重结合量回归方程式;利用Arrhenius公式推导出单分子、二聚体及二者混合体系的重结合量方程和重结合自由能方程;得出了“印迹诱导适配模型的本质是熵补偿机制(entropic/enthalp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的重要结论. 印迹聚合物制备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特异重结合性.本研究制备了溶菌酶及细胞色素C分子双模板印迹凝胶微球用以研究重结合选择性.提出“相对印迹效率”参量用以表征单印迹微球在单组分及双组分溶液中的特异重结合性能.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及离子交换色谱等手段证实,单印迹微球在双组分溶液中的相对印迹效率可高达2.92和3.91,即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结合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严守雷;高志贤;房彦军;;农药久效磷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亲合性评估[J];高分子学报;2006年01期
2 吕睿,张洪涛,陈敏;分子印迹和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J];胶体与聚合物;2002年04期
3 裴广玲,成国祥;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研究进展[J];热固性树脂;2002年04期
4 刘俊秋,罗贵民,沈家骢;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应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年04期
5 雷建都,谭天伟;壳聚糖血红蛋白分子印迹介质的制备及优化[J];化学通报;2002年04期
6 张巧珍,师晋生,邓启良,景作亮;分子印迹聚合物[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7 刘志航,宦双燕,沈国励,俞汝勤;以分子印迹电聚合膜为仿生受体检测辛可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8 钱新明,杜惠,李文明,吕红辉,白玉白,李铁津,汤心颐;聚合物微球的自组装与微图形材料[J];应用化学;2000年01期
9 黄晓冬,孔亮,厉欣,陈学国,郭宝川,邹汉法;原位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其对非对映异构体的分离[J];色谱;2003年03期
10 王虹,孙彦;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从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J];高分子通报;2005年01期
11 贾建民;郭睿;季振清;胡应艳;于正浪;;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年11期
12 郭洪声,何锡文,景莹,梁宏;4-氨基吡啶分子模板聚合物选择性识别及结合性质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5期
13 张静,贺浪冲,傅强;士的宁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J];分析化学;2005年01期
14 郭天瑛,夏永清,郝广杰,张邦华;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3年07期
15 姜忠义;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与应用[J];化学世界;2003年02期
16 张洪涛,吕睿,陈敏;分散共聚合制备PSt-AA-EGDMA功能性单分散微米级交联微球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2期
17 王江干,徐伟箭;分子印迹聚合物模拟酶催化剂的设计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4期
18 钱海滨,薛敏钊,李博,刘燕刚;单分散PS/PAA聚合物微球的研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4期
19 胡树国,李礼,何锡文;一种高选择性固相萃取吸附剂——分子印迹聚合物[J];化学进展;2005年03期
20 郭建辉;;“分子印迹中空纤维分离膜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项目通过鉴定[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新林;;功能性空心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刘善芹;邓仁华;朱锦涛;;表面结构可调的聚合物微球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张会旗;姜经帅;李俊义;张莹;郭先芝;;单分散、高交联的“活性”聚合物微球的可控制备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葛学平;汪谟贞;王化;袁强;葛学武;刘华蓉;;辐射乳液聚合制备核桃状多孔聚合物微球机理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5 盖青青;张涛;屈锋;张玉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蛋白质分子印迹磁性微球[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6 许振良;;分子印迹膜制备及其药物分离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雨航;孟子晖;冯金生;王安;王丹;;有机磷农药残留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8 黄丹丹;李莉;戴娇娇;陶华明;朱全红;;分子印迹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刘丽娟;许振良;张颖;;平板膜基分子印迹膜的制备及其手性拆分外消旋布洛芬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谢卫红;刘立坚;冷艳;;均质蛋白质分子印迹膜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英晓光;蛋白质印迹海藻酸钙聚合物微球及其诱导适配重结合行为[D];天津大学;2010年
2 王培龙;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分子印迹和质谱分析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张立永;水性体系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D];天津大学;2003年
4 王靖宇;分子印迹膜制备及其膜色谱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红飞;多糖基分子印迹功能材料的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6 宋兴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荆涛;基于新型分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快速检测技术在环境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川德;以凹凸棒为基质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9 周文辉;分子印迹材料在海洋及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红涛;基于分子印迹修饰电极的四环素选择性检测方法和仪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勇;反乌头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2 霍佳平;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分析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秀芳;绿原酸分子印迹体系的计算模拟及其复合膜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吕瑞鹤;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常平平;一类新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阵列[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斌;彩色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7 张彩云;阳离子染料染色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8 陈竹;载基因酸度敏感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英晓光;蛋白质及乳液印迹海藻酸盐基微球的特异重结合行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佟林月;N-取代马来酰亚胺耐热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念友;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先导试验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吴正红;分子印迹技术:药学领域应用显身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张勇周建平;分子印迹聚合物助力新型给药系统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林喆罗艳 原忠;分子印迹技术用于中药分离有据可依[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刘国信;法国的海藻开发与利用[N];中国海洋报;2002年
6 刘元江 万芳;隐形镜片 眼科给药的新宠[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利用快速检验技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8 记者 刘军;茨榆坨采油厂高效提高水驱油效率[N];中国石油报;2008年
9 围 成;用纳米科技烹制健康美味[N];大众科技报;2004年
10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胡劲松 冯伟 秦致远 本报记者 别义勋;21世纪的新概念武器[N];解放军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