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污泥颗粒化和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魏燕杰  
【摘要】: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具有生物量大、泥龄长、耐冲击负荷能力强、能够同时实现脱氮除磷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工艺。目前将颗粒污泥SBR(GSBR)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实验室规模的SBR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污泥颗粒化过程、颗粒污泥的耐盐性能及稳定性、进水氨氮浓度对脱氮性能的影响、以及污泥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 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SBR处理垃圾渗滤液。通过逐渐增加反应器体积交换率,经过50天的运行污泥实现颗粒化;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优良的沉降性能、高生物活性及较高的耐盐性能。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污泥胞外蛋白(PN)浓度及表面疏水性(SRH)逐渐增加,表明PN及SRH与污泥颗粒化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处理垃圾渗滤液的GSBR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大量颗粒污泥发生了解体现象,分析认为系统内水力选择压与基质选择压之间的平衡失调,是导致颗粒污泥解体、系统失稳内在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调控措施。通过投加PAC可以强化系统内水力选择压,提高污泥的比重和强度(湿密度达1.070g/cm3),降低污泥生长速率和产率(成熟的颗粒污泥表观产率Yobs仅为0.103mgVSS/mgCOD),调节污泥浓度和粒径大小(平均粒径为0.36~0.60 mm)、降低粒径分布分散化的趋势,避免因传质阻力引起的颗粒内部分裂,保证GSBR持久维持稳定。 GSBR进水氨氮浓度升高会导致反应器内游离氨(FA)浓度的增加,从而抑制部分污染物降解功能菌,特别是硝化细菌(NOB)的活性,导致系统内亚硝酸盐大量积累;若进水氨氮浓度处于788mg/L左右时,积累的NO2-通过短程反硝化转化为N2,再加上周期进水段进行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周期总氮(TN)的总去除率达58.1%;当氨氮浓度更高时(1165mg/L左右),AOB、NOB的活性均受到抑制,反应器TN和氨氮的去除率仅为35.0和39.3%。通过化学沉淀法对高氨氮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TN和氨氮浓度为399和366mg/L时,GSBR脱氮方式以完全硝化反应为主,还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等多种脱氮途径;TN和氨氮的去除率达75.4%和95.6%。 在稳定运行时,处理垃圾渗滤液GSBR中的颗粒污泥结构密实;细菌以杆菌为主,颗粒表面发现少量钟虫;粒径以0.20~0.60mm的小粒径颗粒为主;污泥SVI5min为38mL/g左右,污泥层区域平均沉降速度(ZSV)为24m/h;污泥密度为28gVSS/L;颗粒污泥强度(以完整性系数计)为96.3%;含水率为97%。污泥内元素分析表明:颗粒状污泥更倾向于选择性结合Ca、Fe、Cu等二价或三价金属,特别是Ca元素以CaCO3化合物的形式在好氧颗粒污泥内核大量沉积。污泥EPS中Na、K和Mg成为了主要的阳离子,Ca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 通过(Nested)PCR-DGGE技术对处理垃圾渗滤液SBR的污泥颗粒化阶段及不同氨氮负荷运行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启动初期,总细菌、AOB、NOB的种群多样性较低,反硝化细菌未检出;随着污泥沉降性能的稳定以及颗粒污泥的形成,反硝化细菌出现,且各细菌种群多样性稳步上升,特别是AOB种群多样性的增加以及DGGE图谱中条带f所代表的AOB的出现及大量繁殖对反应器内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保证氨氮的高去除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处理高氨氮垃圾渗滤液时,系统内产生的高浓度FA会抑制功能菌的繁殖和活性,各细菌种群多样性有所降低,其中DGGE图谱表明NOB受到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这与反应器相应阶段的“短程硝化”表现相对应;当对高氨氮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GSBR进水氨氮浓度降低后,系统内种群多样性进入较长的稳定期,这为反应器对污染物高效、稳定地去除提供了保证。细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总细菌优势菌大部分为未经培养菌种(Uncultured bacterium),部分菌种与弓形杆菌属、苯酚降解菌、降解芳香族污染的功能菌、影响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菌种等的同源性达91%以上;AOB中的优势菌群主要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um)、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NOB的大部分优势菌为未经培养菌种和根瘤菌(Rhizobium sp.),其中某些NOB与已知的耐盐硝酸菌、脱氮除磷菌、商用硝化菌等的同源性高达98%以上;测得的两株反硝化优势菌为Brachymonas denitrificans不动球杆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范洪波,程洁红;水解酸化-SBR法-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3年04期
2 钱伯兔,郦建校;混凝沉淀SBR活性炭过滤处理垃圾渗滤液[J];新疆环境保护;2003年04期
3 赵玲;严兴;尹平河;刘敏;;污泥活性炭强化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4 程洁红,李尔炀;缺氧-SBR法-混凝法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5期
5 王文斌,丁忠浩,刘士庭;垃圾渗滤液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12期
6 黄智;李飞;莫钰;周振明;;O_3/木屑强化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J];环境工程;2009年04期
7 刘研萍;李秀金;曹原;罗嫣;;PAC-SBR与SBR处理垃圾渗滤液对比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7期
8 孙艳波;周少奇;李伙生;李景达;邓小利;;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与粪水的混合液[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7期
9 张鸿郭;周少奇;;同时硝化反硝化处理渗滤液和粪水混合液研究[J];净水技术;2008年04期
10 吴方同;苏秋霞;王云波;余志;;S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1 邓书平;;PAC-SBR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2期
12 卢平,赵虎仁;吹脱—水解酸化—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3年03期
13 吴文继;孙亚兵;冯景伟;徐磊;田园春;李署;;中晚期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2期
14 蒋彬;吴浩汀;;氨吹脱/投炭SBR处理垃圾渗滤液[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5 孙洪伟;彭永臻;魏东洋;;低温SBR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的动力学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05期
16 郑垒;颜智勇;张赛军;张杰;;UASB/微电解/Fenton/混凝/SBR处理垃圾渗滤液[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0期
17 时晓宁;王淑莹;孙洪伟;彭永臻;王希明;;应用在线控制实现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短程生物脱氮[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1期
18 武飞,胡晨燕;SBR工艺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可行性分析[J];环境与开发;2001年04期
19 王文斌,丁忠浩,董有;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与机理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2期
20 程洁红,马鲁铭;厌氧/SBR/混凝沉淀耦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松;席北斗;姜永海;袁英;安达;杨昱;刘鸿亮;;填埋垃圾渗滤液水溶性有机物分组与光谱学表征研究现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童晓岚;王瑾;杨光兴;阳华衡;;端面自锁连接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用于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回用[A];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马铮铮;梁文;;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技术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郭兆凯;朱英存;;紫外光催化氧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5 童庆;孙礼明;王浩明;;pH值变化对S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6 黄智;李飞;莫钰;周振明;;O_3/木屑强化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7 刘士莉;宋红萍;;负载型Mn/RE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其电催化功效的影响[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童庆;毛志伟;孙礼明;;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DO、pH值变化规律[A];全国水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童庆;毛志伟;王浩明;孙礼明;;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过程中DO、pH值变化规律[A];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童庆;孙礼明;王浩明;;S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优化运行试验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燕杰;S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污泥颗粒化和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吴莉娜;厌氧—好氧处理垃圾渗滤液与短程深度脱氮[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昭平;光触媒作用下聚光太阳光对垃圾渗滤液有机质的降解[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胜利;基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特征的预处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岳秀;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方法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卜琳;垃圾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在生化—物化处理中的降解规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蒋宝军;生活垃圾渗滤液吸附降解及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余建恒;城市污水与垃圾渗滤液及粪便污水合并处理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苏彩丽;SBR系统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脱氮除硫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冬波;SBR单级好氧生物除磷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庆;化学沉淀+A/O型SBR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建为;SBR工艺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曹原;垃圾渗滤液生化—物化联合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4 徐晖;城市垃圾渗滤液物化—生化法处理工艺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5 贾寅卯;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膜过滤综合处理工艺研究[D];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2007年
6 王婷婷;纳米活性碳纤维SBR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胥驰;侧流除磷分段进水SBR工艺处理低碳源污水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苏丹;垃圾渗滤液脱除烟气二氧化硫体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陈新兵;序批式反应(SBR)系统中N_2O排放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10 皮金武;垃圾渗滤液预处理工艺优化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枫;美国SBR市场将持续疲弱[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禾;垃圾渗滤液污染要全程控制[N];科技日报;2009年
3 庞晓华;亚洲SBR厂商提价转移成本压力[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记者 李禾;一项新技术让垃圾渗滤液达标[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禾;垃圾渗滤液治污如何走出困境?[N];科技日报;2011年
6 刘桂妮 董其俊;垃圾渗滤液终于处理了[N];中国环境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高松;4年处理不了垃圾渗滤液[N];珠海特区报;2009年
8 记者 文艳 实习生 兀晓倩;西安创模今年实现一达标三提高[N];西安日报;2011年
9 记者 杨麟 通讯员 万覃李;9万吨污水化清水[N];湖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韩庆文 特约记者 王继川;MVC蒸发技术:破解垃圾渗滤液难题[N];广东建设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