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底泥免烧陶粒的裹壳改性及其应用于建材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及疏浚量逐年增加,产生大量占地面积大、含水率高、组成成分复杂、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疏浚底泥。因此,探索疏浚底泥废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致力于探索研究将疏浚底泥制备免烧砖,不仅能有效解决疏浚底泥处理难题,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同时可以节能利废,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应用前景广泛。目前,利用疏浚底泥制备免烧砖尚无工业化报道,研究工作大多是将底泥与水泥等材料直接混合压制成砖。直接掺入法制备的免烧砖存在强度低、耐水性能差、抗冻融性能差等一系列问题,基本无实际应用价值。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将疏浚底泥制备免烧陶粒,再与胶凝材料混合、压制成免烧砖的新工艺,解决了底泥与胶凝材料的相容性问题。并针对疏浚底泥陶粒强度低、抗冻融性较差等问题,系统探讨了陶粒的裹壳改性工艺,有效改善了陶粒各项性能。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陶粒裹壳改性的研究结果:(1)疏浚底泥免烧陶粒经裹壳改性后,所制备的裹壳陶粒壳、核层结合紧密,能够大幅提高疏浚底泥免烧陶粒的强度,性能应符合GBT17431.1-2010《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的标准要求;(2)粒径分析:改性陶粒,大部分粒径集中在3-8mm,8#和9#主要集中在5-8mm; (3)强度分析:添加助剂B的五组陶粒15#-19#平均单颗强度相对更高,但单个来看,裹壳时间最长的5#裹壳陶粒的强度相对于其他组最高,达到2.47MPa,壳层最厚的9#强度达到1.99MPa; (4)抗冻性分析:9#陶粒的质量损失率最低,21次冻融循环之后的损失率1.99%,添加助剂B,总体抗冻效果非常明显。改性裹壳陶粒水泥试件的研究结果:(1)密度:相比于20#烧结陶粒水泥试件,所有试件密度都小于2.0g/cm3,满足轻质的基本要求。(2)吸水率:所有陶粒试件的吸水率小于7%。添加助剂B的组,整体吸水率较低,19#陶粒水泥试件的吸水率最低是4.38%。(3)抗冻性:3#、4#、5#水泥试件的抗冻性能良好,尤其是裹壳时间最长的5#,21次后冻融损失率仅为7.42%。壳层最厚的9#,21次后冻融损失率仅为2.04%。从15#到17#,随着助剂B用量的增加,试件的抗冻性效果在逐渐变强。尤其17#性能最优,21次后质量损失率仅为11.22%。底泥陶粒制备免烧砖的研究结果表明:(1)强度:裹壳陶粒砖单块测试强度大于12Mpa,达到Mu15的标准;防水陶粒砖单块测试强度大于8Mpa,达到Mu10的标准。(2)抗冻性:陶粒砖经历25次冻融后,质量损失率小于5%,满足使用。(3)整体防水陶粒和裹壳陶粒的制备工艺,可大幅度提高陶粒的强度、耐水性、抗冻融性,可作为建材基本原料。
|
|
|
|
1 |
范成新,刘元波,陈荷生;太湖底泥蓄积量估算及分布特征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
2 |
来彦伟;苏州河底泥污染状况及其治理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3 |
刘昌明;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书——许世远教授等新著“苏州河底泥污染与防治”一书读后感[J];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
4 |
洪蓉,刘赟,翁恩琪;苏州河底泥遗传毒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5 |
温志良;邓伟斌;田新会;;东莞生态园南畲朗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6 |
赵小蓉;黄应平;高婷;沈颢;刘德富;;三峡大学文思湖底泥分析与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7 |
付震;廖先容;王学欢;;污水库底泥处理方法探讨[J];海河水利;2009年05期 |
8 |
孙俊;;农村河道底泥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J];农技服务;2010年08期 |
9 |
庄世坚;用模糊聚类法区划底泥污染[J];环境科学丛刊;1984年09期 |
10 |
费瑞兴,夏福兴;黄浦江底泥的污染及农业利用[J];水运工程;1987年04期 |
11 |
李龙淮;;小安溪河底泥污染调查与评价[J];重庆环境科学;1988年06期 |
12 |
;污染的海洋底泥——评价与治理[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3年Z1期 |
13 |
张继育;王劭然;张大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干渠底泥吸附铬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
14 |
虞洋;梁峙;马捷;梁骁;刘喜坤;赵海明;;底泥修复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J];环境科技;2014年01期 |
15 |
林卫青,顾友直;苏州河底泥的耗氧量[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
16 |
刘培斌,张凤君,孟庆义,胡秀琳,陈云清;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的分布与释放预测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年02期 |
17 |
陈荷生,张永健,宋祥甫,邹国燕;太湖底泥生态疏浚技术的初步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年11期 |
18 |
张辽飞;麦继婷;林联泉;;底泥二次污染的研究现状[J];科技资讯;2007年28期 |
19 |
张燕琼;张江山;;基于熵权的改进密切值法评价运河杭州段底泥污染[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
20 |
孙远军;李小平;黄廷林;;稳定剂控制底泥中磷元素释放的机理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