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US-S(P)变胞并联机构的静刚度分析
【摘要】:变胞机构是一种新型机构,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仿生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提出一种3PUS-S(P)变胞并联机构,对该机构的运动学、静力学、静刚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分析了3PUS-S(P)变胞并联机构的拓扑结构组成及其变胞方式,计算不同构态下机构的自由度数目,构造了机构的欧拉矩阵,结合指数积公式建立了机构的运动学逆解方程;基于螺旋理论建立了机构的速度雅可比矩阵,基于虚功原理建立了力螺旋在关节空间和操作空间之间的映射;进而分析了该机构几何参数对力传递性能的影响,为3PUS-S(P)变胞并联机构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基于子结构综合法,分别建立了3PUS-S(P)变胞并联机构支链末端驱动和约束刚度矩阵,进而建立机构的整机静刚度解析模型,分析整机线、角刚度在工作空间内的分布规律,为3PUS-S(P)变胞并联机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应用Pro/E软件建立了3PUS-S(P)变胞并联机构的三维模型,将其与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对接,求解其各向线、角变形图以及振型图,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机构性能,为3PUS-S(P)变胞并联机构的优化设计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
|
|
|
1 |
郑亚青,刘雄伟;绳牵引并联机构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09期 |
2 |
郭瑞琴;;并联机构运动分岔与稳定性分析[J];机械传动;2008年02期 |
3 |
;第三届并联机构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会议征文通知[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4期 |
4 |
;第三届并联机构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会议征文通知[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6期 |
5 |
;第三届并联机构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会议征文通知[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8期 |
6 |
;第三届并联机构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会议征文通知[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7期 |
7 |
邓嘉鸣;尹洪波;沈惠平;李菊;杨廷力;;基于方位特征集的两转动(0T-2R)并联机构的型综合及其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13年24期 |
8 |
李鹭扬,吴洪涛;并联机构正运动学一维搜索法[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9 |
杨光,文福安,魏世民;用于并联机构位置正解的座标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年03期 |
10 |
周兵,杨汝清;3自由度平动并联机构结构参数的优化[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年05期 |
11 |
吴宇列,吴学忠,李圣怡;冗余并联机构的分类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年01期 |
12 |
吴宇列,吴学忠,李圣怡;并联机构的奇异与冗余[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年04期 |
13 |
刘长增,汪劲松,王立平,朱煜,关立文;并联机构闭环四杆结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年06期 |
14 |
陈文家;典型并联机构的演化关系及其分类研究[J];机械设计;2004年05期 |
15 |
马履中,王劲松,杨启志,尹小琴,沈惠平,谢俊;基于一种新型并联机构的中医推拿机器人[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16期 |
16 |
沈辉,吴学忠,李泽湘;并联机构奇异点的运动分岔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17 |
温兆麟,陈新,敖银辉,郑德涛;并联机构应用的领域及其构型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年05期 |
18 |
丛爽,张耀欣;线性矩阵不等式在并联机构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5年03期 |
19 |
韩先国,陈五一;利用位置正解分析并联机构奇异分布规律[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
20 |
刘红军,赵明扬;一种四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标定技术[J];机床与液压;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