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研究
【摘要】:
工业上生产纤维素纤维的传统方法为粘胶法,该法虽然历史悠久、工艺成熟,但工艺路线复杂,能耗多,特别是生产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改革传统的粘胶生产工艺,开发对环境无污染的制造纤维素纤维新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重视。此外,对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改性,特别是结合环境友好特点采用无卤、低毒、低烟雾、高效阻燃剂更是纤维素纤维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通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法(Cellulose Carbamate 简称CC)纺制纤维素纤维被誉为环境友好型纤维素纤维。本文采用环境友好的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法生产阻燃纤维素纤维,首先研究了碱法、液氨法、电子束辐射法、蒸汽闪爆和氨闪爆法及超声波法活化纤维素后其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方法及其条件,又自己合成了三种纤维素用磷系阻燃剂。最后,通过共混纺丝制得了阻燃纤维素纤维,并对阻燃纤维素的阻燃性能及膨胀阻燃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内容为:
1.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纤维素进行预处理以增加其活性表面积、改善其微孔结构,提高纤维素的可及度,促进试剂在其中的渗透、扩散和润胀,提高纤维素的反应性能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方面。关于活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本研究在国内首次用电子束辐射、蒸汽闪爆和氨闪爆法活化纤维素浆粕后用于制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其它手段对处理后纤维素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其中氨闪爆法活化纤维素浆粕制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在国外也未见报导。研究结果表明,在辐射后纤维素的聚合度降低,分子量分布变窄,反应性能提高,电子辐射对晶型和结晶度影响不大;蒸汽闪爆/氨闪爆处理纤维素浆粕增大了纤维素之间的空隙和纤维素中的孔隙,大大提高了试剂对纤维素的可及度,聚合度略有下降,纤维素的反应性能也明显提高,蒸汽闪爆后纤维素的晶型和结晶度基本没有变化,氨闪爆后纤维素的结晶度有所降低,结晶结构有部分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Ⅲ,纤维素的反应性能也明显提高。
2.本论文通过三氯氧磷(POCl_3)或三氯硫磷(PSCl_3)与新戊二醇反应,再与乙二胺反应,合成了高效的纤维素用阻燃剂2,2′—氧代双(5,5—二甲基—11l,3,2—二噁磷烷—2,2′—二硫化物)(DDPS)、1,2—二(2—氧代—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2—氨基)乙烷(DDPN)以及1,2—二(2—硫代—5,5—二甲基—1,3,2
天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一二氧磷杂环己一2一氨基)乙烷山DPSN)。对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使产率
均在85 %以上。采用元素分析、FTIR、核磁共振、质谱等分析方法对所合成的H种
阻燃剂进行了结构鉴定。三种阻燃剂的TG—DTA与DSC结果显示,DDPS阻燃剂
的起始分解温度为205‘’C,成炭速度快,800丫时的降解残留量高达32见DDPS阻燃
剂具有优良的成炭性。DDPN阻燃剂的起始分解温度为 285’C,600’C时的降解残留
量为 4%,成炭性不好。DDPSN阻燃剂急剧分解区为 120’C—270‘C,800‘C时的成炭
性为10%,成炭性比DDPN好,但比DDPS差,这一方面可能与DDPSN合成的纯
度不高有关。其中DDPSN阻燃剂的合成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合成空白,而且对纤
维素的阻燃性能优良,为无卤膨胀阻燃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新途经,因此,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采用动态热失重法对DDPS阻燃剂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利用Kissinger法
和积分法分别计算了DDPS阻燃剂的表观活化能和表观指前因子,并以升温速率为
10℃/*n 的DDPS阻燃剂热重曲线为基础,利用9种常见的机理函数进行曲线拟合,
判断得出 DDPS阻燃剂的热分解机理函数为卜(l-刀‘’‘=hi,表明 DDPS阻燃剂
的热分解反应机理是随机成核和生长(n—3)。
4.将自己合成的阻燃剂加入到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溶液中纺丝得到环境友好型
阻燃纤维素纤维及阻燃纤维素薄膜,并研究了它们的热裂解、阻燃性能及阻燃机理,
研究结果显示:阻燃纤维素膜的初始热失重温度提前,热失重速率最大时对应的温
度减小,800 t时的炭量增加。阻燃剂中阻燃效率的大小依次为
**PSN>**PS>**PN。随着阻燃剂含量增加,阻燃纤维素的成炭速度(*FR)和残
炭率(CY)都增加。当阻燃剂含量大于 18%时,纤维素膜均能够达到阻燃要求。三种
阻燃剂和纤维素氨基甲酸酯阻燃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外也未见报道。
本人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傅立叶红外(FTIR)谱图、广角X光衍射
(WAX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克达
尔定氮元素分析、铜氨溶液测定纤维素聚合度等多种手段对纤维素的碱法、液氨法、
超声彼法活化纤维素后其结构的变化和合成纤维素衍生物过程中结构及性能的变化 旬
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探讨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条件,并通过
在纤维素氨基甲酸酯与粘胶的共混纺丝纺丝液中加入阻燃剂纺制得到了阻燃纤维素
纤维,对纤维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
|
|
|
|
1 |
李红燕;张渭源;;纤维及织物阻燃技术综论[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
2 |
李合银,郑植艺,林大林,贺怀军,姜仁平;阻燃可染丙纶长丝的研究[J];合成纤维;1989年03期 |
3 |
邬国铭;梅千芳;周华堂;杨之礼;;阻燃剂对共混腈纶结构和性能影响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4 |
彭治汉;刘丽雅;朱明娟;崔艳霞;;阻燃纺织品研究开发新进展[J];阻燃材料与技术;2004年03期 |
5 |
张凤涛,郭雪峰,陆海明,韩连顺;简述阻燃织物的应用与加工[J];山东纺织科技;2004年06期 |
6 |
欧育湘;郎柳春;韩廷解;;PET纤维及其织物的阻燃技术进展[J];合成纤维工业;2010年05期 |
7 |
王希岳;纤维的阻燃化和阻燃纤维制法[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1985年03期 |
8 |
程博闻;任元林;康卫民;;氨基甲酸酯法纺制阻燃纤维素纤维[J];纺织学报;2007年04期 |
9 |
周长山,刘毓弟;阻燃聚酯及其混纺织物[J];合成纤维;1983年05期 |
10 |
王慧娟;阻燃人造丝、以及有关阻燃剂产品介绍[J];产业用纺织品;1985年01期 |
11 |
李爱香;;阻燃聚酯纤维的开发及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2 |
王晔;纺织品的阻燃研究(中)[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4年05期 |
13 |
于爱华;刘书静;高杨;;纺织品阻燃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7年10期 |
14 |
黄六三;日本生产的几种阻燃纤维现状[J];产业用纺织品;1987年04期 |
15 |
沈宗伟,黄南薰,唐志廉,许玮,杨玉清;锦纶及其制品阻燃性能的研究概述[J];合成纤维;1993年03期 |
16 |
陈真光,胡美环,付翠花;纺织产品的阴燃整理[J];丝绸;1996年08期 |
17 |
徐晓楠
,韩海云;我国纺织品阻燃现状及发展趋势[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2年02期 |
18 |
郑国才;;国外聚酯纤维织物阻燃概况[J];合成纤维工业;1979年03期 |
19 |
雷同宝,王京红,张彩霞;阻燃剂及阻燃织物的发展前景[J];纺织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
20 |
杨秀英;;国外粘胶纤维阻燃处理方法及概况[J];化纤与纺织技术;198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