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肥大细胞在间质性膀胱炎发病制中作用的研究

王旭  
【摘要】:目的: 1.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膀胱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性质与盆腔症状评分(PUF)联合应用在间质性膀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检测雌激素受体在IC患者膀胱粘膜肥大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探讨雌激素是否调控肥大细胞的激活从而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通过其所分泌的炎症因子引起患者尿急、尿频、疼痛等临床症状。 3.通过转基因技术应用卵清蛋白表达系统,形成新的URO-OVA小鼠品系,表达卵清蛋白为其膀胱上皮自身抗原。与先天性肥大细胞缺如小鼠(KitW-SH小鼠)进行杂交繁殖,形成膀胱上皮表达卵清蛋白为自身并先天缺如肥大细胞的URO-OVA.KitW-SH小鼠。小鼠注射卵清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后,使其膀胱出现炎症反应,取其膀胱组织并与B6及URO-OVA小鼠进行比较,明确肥大细胞在IC中的作用和机制。 材料与方法: 具有尿急、尿频、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疼痛表现的IC患者膀胱活检组织标本18例,12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 1.膀胱组织标本分别应用(0.5%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计数肥大细胞密度:饿酸液固定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肥大细胞与脱颗粒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统计学处理2组标本肥大细胞的浸润密度、肥大细胞脱颗粒比率与两组受试者PUF评分的相关性。 2.0.5%甲苯胺蓝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与脱颗粒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并计算脱颗粒肥大细胞构成比;多克隆抗人雌激素受体抗体标识标本膀胱黏膜上雌激素受体;统计学分析2组标本在肥大细胞数目、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及雌激素受体表达方面的差异。 3.形成转基因膀胱上皮-卵清蛋白(URO-OVA)小鼠。与先天性肥大细胞缺如小鼠(KitW-SH小鼠)进行杂交繁殖成[RO-OVA/KitW-SH小鼠。注射卵清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后,取其膀胱组织并与B6及URO-OVA小鼠进行病理改变、肥大细胞细胞因子等方面的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IC患者组PUF评分27.9±5.2分;正常对照组3.8±2.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36,P<0.01)。IC患者组肥大细胞数目为47-76个/mm2,平均28个/mm2;对照组为7-15个/mm2,平均10个/mm2。2组肥大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27,P<0.01)。IC组膀胱粘膜肥大细胞浸润数量与盆腔症状评分无线性相关关系(rs=0.618,PP=0.601)。 2.IC组织标本中肥大细胞密度(5.59±3.40)个/HP,明显高于对照组(2.48±2.23)个/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7,P0.01);IC组织中75.3%的肥大细胞呈不同程度脱颗粒状态,对照组未见明显脱颗粒肥大细胞存在;IC组织标本中ER+细胞(3.77±3.03)个/HP,对照组ER+细胞(0.88±0.76)个/HP,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0P<0.01);肥大细胞与雌激素受体阳性(ER+)细胞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84(P0.01)。 3.静脉注射活化的OT-I小鼠CD8+T细胞之后URO-OVA小鼠在第7天(分数,3)和14天(得分,2)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显的膀胱炎症表现。肥大细胞数量增加2倍。而B6及URO-OVA/KitW-SH小鼠只有轻微膀胱炎症表现。相关的肥大细胞所分泌的13种炎性因子分析,URO-OVA小鼠比URO-OVA/KitW-SH小鼠有明显的增高。 结论: 1.IC组织中肥大细胞被激活脱颗粒后,颗粒中炎症物质释放可能是IC产生膀胱痛疼综合症状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肥大细胞浸润密度、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状态与PUF评分联合应用可作为诊断IC的重要工具之一。 2.IC患者组只有肥大细胞出现雌激素受体的过表达,肥大细胞为雌激素在IC患者膀胱黏膜上的重要靶点;雌激素可能通过其在肥大细胞上的受体表达来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间质性膀胱炎特有的临床症状。 3.虽然膀胱上皮表达了卵清蛋白做为自身抗原的URO-OVA小鼠没有出现免疫反应,但是转基因卵清蛋白仍然具有抗原性。静脉注射活化的OT-I小鼠CD8+T细胞之后URO-OVA小鼠出现了明显的膀胱自身免疫炎性反应,病理检查证实其与IC患者的膀胱组织表现相似。而B6及URO-OVA/KitW-SH小鼠没有或只出现较轻的膀胱炎性反应,这允分说明肥大细胞在IC的发病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相关的肥大细胞所分泌的13种炎性因子分析,URO-OVA小鼠比URO-OVA/KitW-SH小鼠有明显的增高;更加确定了肥大细胞所分泌的炎性因子在引起IC的发病及临床症状中起了重要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成旺;;疼痛性膀胱疾病时尿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含量[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8年06期
2 张云霞,袁文琪;针灸治疗间质性膀胱炎20例[J];河北中医;2000年11期
3 王涛;姚友生;;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及诊断[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7期
4 李洪祥;刘忠民;王颂;;间质性膀胱炎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11期
5 陈锐;岳明;刘淳;朝鲁;;间质性膀胱炎1例[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1年01期
6 姚友生;林宇;;间质性膀胱炎,最终的诊断[J];家庭药师;2010年02期
7 张保真;;肥大细胞内cAMP水平同变应性组胺释放的区别[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9年03期
8 吴景兰;柴信美;蔡德华;宗安民;;大白鼠穴位皮下结缔组织内肥大细胞的观察[J];解剖学报;1980年03期
9 高山;明彩荣;吴玉薇;;电针对大白鼠局部穴位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05期
10 森田宽 ,张兴权;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细胞[J];国际呼吸杂志;1983年04期
11 王彤;何泽涌;;关于粘膜肥大细胞(综述)[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12 马桂林 ,郭永信;人类B细胞在IL-4的应答中其表面IgM表达增加[J];国际免疫学杂志;1989年05期
13 孙家明;董胜国;;间质性膀胱炎[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9年05期
14 李源,许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形态学变化[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年03期
15 ;干细胞因子诱导肥大细胞与纤维粘连蛋白粘附[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4年06期
16 赵;瘤型麻风的肥大细胞[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96年03期
17 王惠铭,陆茸,李英 ,周济远 ,孙玉兰;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溃疡旁组织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研究[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8 叶廷军,刘会敏,陈泳莲,姜晓钟;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炎性反应和三叉神经脱髓鞘关系探讨(论著摘要)[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9年04期
19 吴贤杰,郑敏;肥大细胞增生症与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突变的关系[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5年01期
20 易丽萍;张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效果[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生宾;玛依拉阿·布拉克;陈红香;张冰;陈蓉;;肥大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何韶衡;;LPS诱导小鼠肥大细胞TLR4表达变化在哮喘发生中的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杨海伟;魏继福;张伟;宋为娟;魏韡;何韶衡;;重组蟑螂过敏原rPer a 7对肥大细胞TLR受体的调控和细胞因子释放[A];中华医学会2009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喻林升;朱金昌;吴梅筠;;肥大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超微结构(摘要)[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5 贾雪梅;贾友苏;王惠珠;;大鼠淋巴结内肥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陈小陇;吴家馼;王杨宗;梁昭锐;王述魁;;大鼠实验性切创不同时间肥大细胞的观察[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7 胡薇薇;徐莉莎;潘杰;陈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脑内肥大细胞和组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阮幼冰;武忠弼;H.J.HacKer;P.Bannasch;;腺样肝肿瘤中肥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研究[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9 吴恺;王兴鹏;;胰腺星状细胞刺激肥大细胞生长[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10 欧德渊;高登慧;王开功;许乐仁;;实验性蛔虫感染鸡空肠粘膜和胸腺髓质的肥大细胞[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一次兽医病理学、第十次动物病理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肥大细胞在间质性膀胱炎发病制中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张庆华;纳米细菌在间质性膀胱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3 王家鹏;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肥大细胞的功能异常及其在瘙痒发生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0年
4 宋传旺;肿瘤微环境对肥大细胞在肿瘤生长中作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文广;间质性膀胱炎临床诊疗标准的判定及相关基础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6 呼格吉乐图;家兔肥大细胞的分布定位及超微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刘瑞麟;干细胞因子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8 陈劼;穴位敷贴治疗小鼠过敏性鼻炎免疫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郭潮波;人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临床、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10 谢华;哮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肥大细胞功能特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林国;间质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去势对其膀胱肥大细胞的影响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姚良忠;麻黄汤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陈晓宇;人胎小肠肥大细胞的发生与神经肽分布和发育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年
4 白吉伟;过敏性猝死豚鼠体内肥大细胞超微结构及P物质变化的法医病理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5 唐雅玲;Compound 48/80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颈总动脉套环诱导斑块的影响[D];南华大学;2005年
6 杨艳东;米非司酮对人输卵管IGF-1、IGF-1R、MC和超微结构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7 张辉;曲尼司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8 金晓颖;伏九贴敷疗法对致敏豚鼠肺泡灌洗液MC及肺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5年
9 楼湘莹;人正常子宫内膜MC、VEGF、TSP表达与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姚永刚;内脏高敏性大鼠结肠内肥大细胞、SP及其受体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山;肥大细胞处于免疫系统抗病第一线[N];科技日报;2010年
2 ;美国科学家发现肥大细胞有抗菌功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记者  邱曙东 通讯员  顾海鹰 徐建青;人体肥大细胞成为心脏卫士[N];解放日报;2006年
4 于峰;变应性鼻炎怎么治?[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景峰;张庆勇:成功从“心”开始[N];医药经济报;2006年
6 江春;“三头六臂”治膀胱炎[N];医药经济报;2009年
7 ;哮喘治疗新方法[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8 香港麦迪信医学出版有限公司供稿;临床应用未到“火候”[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记者 黄堃;英国研究人员称一些哮喘患者不宜多用缓解性药物[N];经济参考报;2010年
10 ;神经免疫机制[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