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在间质性膀胱炎发病制中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
1.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膀胱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性质与盆腔症状评分(PUF)联合应用在间质性膀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检测雌激素受体在IC患者膀胱粘膜肥大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探讨雌激素是否调控肥大细胞的激活从而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通过其所分泌的炎症因子引起患者尿急、尿频、疼痛等临床症状。
3.通过转基因技术应用卵清蛋白表达系统,形成新的URO-OVA小鼠品系,表达卵清蛋白为其膀胱上皮自身抗原。与先天性肥大细胞缺如小鼠(KitW-SH小鼠)进行杂交繁殖,形成膀胱上皮表达卵清蛋白为自身并先天缺如肥大细胞的URO-OVA.KitW-SH小鼠。小鼠注射卵清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后,使其膀胱出现炎症反应,取其膀胱组织并与B6及URO-OVA小鼠进行比较,明确肥大细胞在IC中的作用和机制。
材料与方法:
具有尿急、尿频、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疼痛表现的IC患者膀胱活检组织标本18例,12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
1.膀胱组织标本分别应用(0.5%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计数肥大细胞密度:饿酸液固定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肥大细胞与脱颗粒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统计学处理2组标本肥大细胞的浸润密度、肥大细胞脱颗粒比率与两组受试者PUF评分的相关性。
2.0.5%甲苯胺蓝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与脱颗粒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并计算脱颗粒肥大细胞构成比;多克隆抗人雌激素受体抗体标识标本膀胱黏膜上雌激素受体;统计学分析2组标本在肥大细胞数目、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及雌激素受体表达方面的差异。
3.形成转基因膀胱上皮-卵清蛋白(URO-OVA)小鼠。与先天性肥大细胞缺如小鼠(KitW-SH小鼠)进行杂交繁殖成[RO-OVA/KitW-SH小鼠。注射卵清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后,取其膀胱组织并与B6及URO-OVA小鼠进行病理改变、肥大细胞细胞因子等方面的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IC患者组PUF评分27.9±5.2分;正常对照组3.8±2.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36,P<0.01)。IC患者组肥大细胞数目为47-76个/mm2,平均28个/mm2;对照组为7-15个/mm2,平均10个/mm2。2组肥大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27,P<0.01)。IC组膀胱粘膜肥大细胞浸润数量与盆腔症状评分无线性相关关系(rs=0.618,PP=0.601)。
2.IC组织标本中肥大细胞密度(5.59±3.40)个/HP,明显高于对照组(2.48±2.23)个/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7,P0.01);IC组织中75.3%的肥大细胞呈不同程度脱颗粒状态,对照组未见明显脱颗粒肥大细胞存在;IC组织标本中ER+细胞(3.77±3.03)个/HP,对照组ER+细胞(0.88±0.76)个/HP,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0P<0.01);肥大细胞与雌激素受体阳性(ER+)细胞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84(P0.01)。
3.静脉注射活化的OT-I小鼠CD8+T细胞之后URO-OVA小鼠在第7天(分数,3)和14天(得分,2)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显的膀胱炎症表现。肥大细胞数量增加2倍。而B6及URO-OVA/KitW-SH小鼠只有轻微膀胱炎症表现。相关的肥大细胞所分泌的13种炎性因子分析,URO-OVA小鼠比URO-OVA/KitW-SH小鼠有明显的增高。
结论:
1.IC组织中肥大细胞被激活脱颗粒后,颗粒中炎症物质释放可能是IC产生膀胱痛疼综合症状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肥大细胞浸润密度、肥大细胞激活脱颗粒状态与PUF评分联合应用可作为诊断IC的重要工具之一。
2.IC患者组只有肥大细胞出现雌激素受体的过表达,肥大细胞为雌激素在IC患者膀胱黏膜上的重要靶点;雌激素可能通过其在肥大细胞上的受体表达来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间质性膀胱炎特有的临床症状。
3.虽然膀胱上皮表达了卵清蛋白做为自身抗原的URO-OVA小鼠没有出现免疫反应,但是转基因卵清蛋白仍然具有抗原性。静脉注射活化的OT-I小鼠CD8+T细胞之后URO-OVA小鼠出现了明显的膀胱自身免疫炎性反应,病理检查证实其与IC患者的膀胱组织表现相似。而B6及URO-OVA/KitW-SH小鼠没有或只出现较轻的膀胱炎性反应,这允分说明肥大细胞在IC的发病中起了关键的作用。相关的肥大细胞所分泌的13种炎性因子分析,URO-OVA小鼠比URO-OVA/KitW-SH小鼠有明显的增高;更加确定了肥大细胞所分泌的炎性因子在引起IC的发病及临床症状中起了重要作用。
|
|
|
|
1 |
张成旺;;疼痛性膀胱疾病时尿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含量[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8年06期 |
2 |
张云霞,袁文琪;针灸治疗间质性膀胱炎20例[J];河北中医;2000年11期 |
3 |
王涛;姚友生;;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及诊断[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17期 |
4 |
李洪祥;刘忠民;王颂;;间质性膀胱炎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11期 |
5 |
陈锐;岳明;刘淳;朝鲁;;间质性膀胱炎1例[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1年01期 |
6 |
姚友生;林宇;;间质性膀胱炎,最终的诊断[J];家庭药师;2010年02期 |
7 |
张保真;;肥大细胞内cAMP水平同变应性组胺释放的区别[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79年03期 |
8 |
吴景兰;柴信美;蔡德华;宗安民;;大白鼠穴位皮下结缔组织内肥大细胞的观察[J];解剖学报;1980年03期 |
9 |
高山;明彩荣;吴玉薇;;电针对大白鼠局部穴位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05期 |
10 |
森田宽
,张兴权;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细胞[J];国际呼吸杂志;1983年04期 |
11 |
王彤;何泽涌;;关于粘膜肥大细胞(综述)[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12 |
马桂林
,郭永信;人类B细胞在IL-4的应答中其表面IgM表达增加[J];国际免疫学杂志;1989年05期 |
13 |
孙家明;董胜国;;间质性膀胱炎[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9年05期 |
14 |
李源,许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形态学变化[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4年03期 |
15 |
;干细胞因子诱导肥大细胞与纤维粘连蛋白粘附[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4年06期 |
16 |
赵;瘤型麻风的肥大细胞[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96年03期 |
17 |
王惠铭,陆茸,李英
,周济远
,孙玉兰;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溃疡旁组织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研究[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8 |
叶廷军,刘会敏,陈泳莲,姜晓钟;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炎性反应和三叉神经脱髓鞘关系探讨(论著摘要)[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9年04期 |
19 |
吴贤杰,郑敏;肥大细胞增生症与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突变的关系[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5年01期 |
20 |
易丽萍;张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效果[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