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放疗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与症状群建立的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放疗期间的治疗不良反应,分析疾病相关资料、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对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并建立病人同步放化疗期间的症状群,为肺癌患者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症状风险筛查、制定症状群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调查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选择12个与肺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包括: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疲劳、发热、失眠、便秘、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以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接受同步放化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C)评估癌症患者在过去24h中临床常见症状的频率及强度,并分析以上症状对一般活动、情绪、步行、日常工作、人际关系和享受生活方面的影响程度,描述性分析用于MDASI-C量表分值的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MDASI-C症状间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用于提取症状群;信度分析用于症状群内各症状内部信度的检验。
结果
182例行放疗的肺癌患者放疗期间,85例(46.7%)患者出现焦虑,87例(47.8%)患者出现抑郁,肺癌患者放疗期间疼痛平均分为2.70分;患者疲劳的发生率为41.8%;68例(37.4%)患者出现便秘;14例(7.7%)患者出现腹泻;133例(73.1%)患者发生食欲减退;57例(31.3%)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87例(47.8%)发生放射性皮炎;40例(22.0%)发生放射性肺炎;62例(34.1%)患者出现血红蛋白降低;94例(51.6%)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33例(18.1%)患者发生血小板抑制;57例(31.3%)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抑制;单因素分析显示:有高血压史的肺癌患者与无高血压史的肺癌患者两组之间疲乏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手术史的肺癌患者与无手术史的肺癌患者两组之间疲乏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支持的肺癌患者与无营养支持的肺癌患者两组之间便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史的肺癌患者与无高血压史的肺癌患者两组之间发热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支持的肺癌患者与无营养支持的肺癌患者两组之间发热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同步放化疗的肺癌患者与单纯放疗的肺癌患者两组之间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的肺癌患者与无抑郁的肺癌患者两组之间发热及呕吐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的肺癌患者与无疼痛的肺癌患者两组之间发热及便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疲乏、发热、便秘、呕吐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史、高血压史是肺癌患者放疗期间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史、营养支持、抑郁是肺癌患者放疗期间发热的影响因素(P0.05);营养支持、疼痛是肺癌患者放疗期间便秘的影响因素(P0.05);同步放化疗是肺癌患者放疗期间呕吐的影响因素(P0.05)。128例接受同步放化疗的肺癌患者,症状强度最显著的4个症状分别为:疲乏、疼痛、麻木感和苦恼;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DASI-C各症状间均存在正相关(P0.01)、 MDASI-C3个症状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存在3个症状群,症状群1为情感症状群,包括疼痛、苦恼、悲伤感、麻木感、健忘,方差贡献率为25.7%;症状群2为病感症状群,包括疲乏、气短、睡眠不安和瞌睡,方差贡献率为28.6%;3个症状群均有较高的内部信度,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82、0.83和0.82。
结论
肺癌患者放疗期间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随着放疗次数的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呈恶化趋势,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步增高。通过调查肺癌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利用统计学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肺癌患者放疗期间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手术史、高血压史、营养支持、抑郁和疼痛。通过问卷调查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期间症状群,可为患者早期症状干预、整体护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得出的3个症状群因子,对于建立肺癌患者早期症状风险筛查模型有一定的帮助,可为实施症状群干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