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缓泻急”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摘要】:
本课题采用“补缓泻急”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以修订的Ashworth痉挛程度评级法,Brunnstrom分期法以及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重点观察针刺对肢体肌痉挛状态的缓解能力,以及随着肌痉挛状态的缓解,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如下:
1.“补缓泻急”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肢体肌痉挛状态具有明显的疗效,上肢25例中基本缓解10例,占40%,显效4例,占16%,有效7例,占28%,无效4例,占16%,下肢26例中基本缓解12例,占46%,明显好转6例,占23%,好转5例,占19%,无效3例,占12%,肌痉挛程度评级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针刺后随着肢体肌痉挛状态的缓解,患肢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
3.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补缓泻急”针刺法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肢体肌痉挛状态,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及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
|
|
1 |
;游泳引起的肌痉挛可采用穴位按摩[J];人民军医;1965年06期 |
2 |
夏勇,魏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癌症伴顽固性膈肌痉挛3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年03期 |
3 |
王建光,王晓燕,张丽敏;星状神经节阻滞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15例报告[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年08期 |
4 |
汪琴,周贤丽,黄炜,刘宏亮;综合康复疗法干预偏瘫肌痉挛[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3期 |
5 |
李建军;;痉挛的康复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18期 |
6 |
贾雪;何成奇;丁明甫;黄亚琴;;综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4期 |
7 |
吴婉玉;张志民;廖峻;曾红莲;李庭梅;;脑卒中偏瘫痉挛中替扎尼定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年22期 |
8 |
胡永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2011年02期 |
9 |
冯应琨;婴儿痉挛[J];北京医学;1992年01期 |
10 |
王汉林,戴定,郑淑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肌痉挛方法的改进[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年05期 |
11 |
刘历东;腰麻术后致双侧腓肠肌痉挛1例报告[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2 |
张贵平,刘惠;中西医结合治疗腓肠肌痉挛37例[J];新中医;1998年11期 |
13 |
韩图雅,德格居日乎,张更丰;蒙药为主治疗膈肌痉挛15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9年07期 |
14 |
苏长英,孔凡玲,朱海腾;治疗腓肠肌痉挛简方[J];中国民间疗法;1999年11期 |
15 |
同心;双盲对照试验证实芍药甘草汤对肌痉挛有治疗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年02期 |
16 |
王志平,邢玉珍,张洪波;黑芝麻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3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5年02期 |
17 |
Gorassini M.A.,Knash M.E.
,Harvey P.J.
,陈云春;运动神经元在脊髓损伤后肌痉挛发生中的作用[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
18 |
赵建华;方向延;;运用Bobath技术抑制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6年06期 |
19 |
管进;林顺涨;范静平;孙爱华;;A型肉毒毒素在面颈部肌痉挛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年24期 |
20 |
范雪梅;;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9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