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汉语旋转文本加工:来自眼动的证据

田静  
【摘要】:人类获得的信息中有80%以上来自视觉。通过阅读获得信息是现代人重要的能力之一,而通过视知觉加工获得文本视觉特征是成功完成阅读任务的第一步。印刷文本的视觉特征会影响文本的识别难度,已有研究通过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发现操纵空格、交替大小写、交替字号等方式都会对阅读理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通过旋转来改变文本的视觉特征,可以同时操纵文字的整体形状和空间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视觉加工与词汇加工的关系、加工单元等理论问题。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地变化汉字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式,检验文本的旋转对汉语词汇识别和句子阅读的影响,探讨汉语阅读加工的基本单元,为建立汉语阅读的眼动控制模型提供实验支持。 本论文包括两项研究,共五个实验。 研究一包括两个实验,通过记录被试对字、词的词汇判断反应,考察汉语旋转字、词的识别过程,并通过考察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式对字、词识别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与字、词频效应存在相互作用,来检验汉语双字词的心理表征方式或存储方式。两个实验均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其中,实验1采用2(字频:高频、低频)×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3(旋转角度:30°、60°、90°)的完全被试内设计,记录了旋转单字的词汇判断反应。实验2采用2(词频:高频、低频)×4(旋转方式:顺时针、逆时针、首字顺时针尾字逆时针、首字逆时针尾字顺时针)×3(旋转角度:30°、60°、90°)的完全被试内设计,记录了旋转双字词的词汇判断反应。此外,还收集了目标字、词在不旋转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反应,作为与各旋转条件进行比较的基线水平。 研究二包括三个实验,通过记录被试句子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考察汉语旋转文本的阅读过程,并通过考察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式对双字词加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与词频效应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探讨汉语阅读加工的基本单元,并检验E-Z读者模型进行中国化的可靠程度。三个实验均采用句子阅读任务,在句子中插入旋转目标词,均采用2(词频:高频、低频)×4(旋转方式:顺时针、逆时针、首字顺时针尾字逆时针、首字逆时针尾字顺时针)×2(旋转角度:30°、60°)的完全被试内设计。其中,实验3的目标词为普通双字词,实验4的目标词为透明双字词,实验5的目标词为不透明双字词。此外,还收集了目标词在不旋转条件下的眼动指标,作为与各旋转条件进行比较的基线水平。 结果发现: (1)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词汇判断时间所需变长,而且低频字、词的增幅更大;对于普通双字词以及不透明双字词,眼动指标上出现增长,而且低频词的增幅更大;对于透明词,眼动指标上也出现增长,但是高、低频词的增幅没有差异。这些表明,旋转使汉字的视觉特征显著下降,并导致目标字、词的加工难度增加,尤其对于低频字、词来说更为明显。 (2)不一致旋转引起目标词的词汇判断时间和眼动指标的增幅大于一致旋转的,这表明旋转使汉语的词加工受到了干扰,其中不一致旋转方式造成的干扰更大。 根据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汉语读者能够加工并识别旋转后的字、词,表明他们对汉语文字的视觉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汉语旋转文本识别需要经历心理旋转的过程,即将旋转汉字在心理上旋转至其垂直正位,然后识别,该过程使字、词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从而增加识别难度。 (3)显著的视觉特征可以促进词汇识别,尤其是低频词识别。 (4)在汉语词汇识别和阅读过程中,通过熟悉度检验,读者可即刻获得整词辨认,表明汉语阅读过程以词为整体单元进行加工,尤其是高频词识别。 总之,在建构汉语阅读眼动控制模型时,既要考虑低水平视觉因素的影响,还要注意汉语以词为基本加工单元的特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金桥;西方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郑宁;眼动脱敏治疗(EMDR)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4期
3 顾锦坤,宋维真,李方镇;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醒觉闭眼状态眼动特点的初步探讨[J];心理学报;1981年03期
4 白学军,阴国恩;有关眼动的几个理论模型[J];心理学动态;1996年03期
5 王君明,陈永明;眼动记录法对阅读研究的贡献[J];心理学动态;1996年04期
6 闫国利,田宏杰;眼动记录技术与方法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4年02期
7 陶云,刘艳,宋耀武;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1期
8 丁锦红,王军,张钦;平面广告中图形与文本加工差异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年04期
9 李津军;;梦里有些啥?[J];百科知识;2006年10期
10 马莹华;王小东;高淑青;隋雪;;学习困难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的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11 陶云,申继亮,沈德立;中小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12 闫国利;王文静;白学军;;消失文本条件下认知控制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7年04期
13 任桂琴;韩玉昌;于泽;;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14 杨海波;白学军;李怡繁;;认知负荷对网页广告加工过程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年03期
15 陶云,刘艳;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示意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6 ;动眼动耳动手 动出聪明宝宝[J];父母必读;2010年10期
17 丁锦红,林仲贤;不同方向视觉运动追踪的特性[J];心理学报;2001年04期
18 吴冰,孙复川;旋转汉字识别的眼动特性[J];心理学报;1999年01期
19 张卫,林崇德;抑制及其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20 白学军,张兴利;当前阅读眼动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之;黄健辉;;中文双字词识别中的词素模糊性与眼动[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雍信阳;陈怀琛;赵乐军;;眼动与人的控制行为模型[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3 陈凌育;赵信珍;孙复川;;眼动注视特征比较——AD病人与正常人识别眼动的差异[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宫准;;句子阅读中的情绪启动效应:来自眼动的证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吴俊;莫雷;冷英;;中文双字词和三字词的加工速度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吕玉珍;汤维平;卢志平;陈美蓉;杨久松;;EAM-86眼动电图记录仪及应用情况[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7 孟昕;;36例老年性动脉硬化性眼动脉的TCD改变分析[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李馨;白学军;臧传丽;;汉语双字词语义透明度的眼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必隐;;中文双字词认知中的邻近词频率效果[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沈德立;白学军;胡笑羽;;非注视词的词频特性对高低词频注视词加工作用的发展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静;汉语旋转文本加工:来自眼动的证据[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陶云;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或无配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浩;听觉条件下汉语声母、韵母、声调在语义激活中的作用及时间进程[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隋雪;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唐建军;眼动·视网膜·知觉影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6 孟红霞;中文阅读中注视位置效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兰兰;汉语阅读过程中心理词加工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康廷虎;情景识别过程中的信息搜索与整合[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钱国英;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祁乐瑛;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高杰;基于眼动分析的柜类家具外观设计评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孔令芳;基于面孔线索的择偶与亲缘识别的眼动轨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叶华奇;不同表象清晰水平个体听觉诱发表象的眼动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樊倩;面孔知觉中的特征加工、结构加工和整体加工策略:来自眼动的证据[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朱丽华;词N与词N+1消失对青年与老年中文读者眼动模式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谷禹;儿童视觉空间表象重建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馨;汉语双字词语义透明度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任长苓;镜像汉语双字词阅读的ERP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震;小学一年级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课文插图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晓冰;抑郁个体罗夏墨迹测验的眼动实验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llen I. Carni(美)著 李巧艺 译;眼动与记忆[N];音乐周报;2003年
2 张宝敏;眼动,把握阅读的规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副主任医师 林利毕;老人缘何爱流泪[N];中国老年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陈磊;眼睛运动如何窥探大脑命令?[N];科技日报;2007年
5 郭志芳;短暂“失明”是病吗?[N];大众卫生报;2004年
6 本版撰稿 记者 张云川;岁末年初变脸 热潮闹成都[N];成都日报;2005年
7 书梅;眼皮常跳勿等闲视之[N];中国老年报;2001年
8 李瑞星;在旋转中寻找健康[N];保健时报;2007年
9 江南客;为邮市歇夏支3招[N];中国集邮报;2006年
10 付东红;ADHD患儿应在十一岁时进行前庭刺激训练[N];中国医药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