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旋转文本加工:来自眼动的证据
【摘要】:人类获得的信息中有80%以上来自视觉。通过阅读获得信息是现代人重要的能力之一,而通过视知觉加工获得文本视觉特征是成功完成阅读任务的第一步。印刷文本的视觉特征会影响文本的识别难度,已有研究通过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发现操纵空格、交替大小写、交替字号等方式都会对阅读理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通过旋转来改变文本的视觉特征,可以同时操纵文字的整体形状和空间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视觉加工与词汇加工的关系、加工单元等理论问题。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地变化汉字的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式,检验文本的旋转对汉语词汇识别和句子阅读的影响,探讨汉语阅读加工的基本单元,为建立汉语阅读的眼动控制模型提供实验支持。
本论文包括两项研究,共五个实验。
研究一包括两个实验,通过记录被试对字、词的词汇判断反应,考察汉语旋转字、词的识别过程,并通过考察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式对字、词识别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与字、词频效应存在相互作用,来检验汉语双字词的心理表征方式或存储方式。两个实验均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其中,实验1采用2(字频:高频、低频)×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3(旋转角度:30°、60°、90°)的完全被试内设计,记录了旋转单字的词汇判断反应。实验2采用2(词频:高频、低频)×4(旋转方式:顺时针、逆时针、首字顺时针尾字逆时针、首字逆时针尾字顺时针)×3(旋转角度:30°、60°、90°)的完全被试内设计,记录了旋转双字词的词汇判断反应。此外,还收集了目标字、词在不旋转条件下的词汇判断反应,作为与各旋转条件进行比较的基线水平。
研究二包括三个实验,通过记录被试句子阅读过程中的眼动轨迹,考察汉语旋转文本的阅读过程,并通过考察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式对双字词加工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与词频效应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探讨汉语阅读加工的基本单元,并检验E-Z读者模型进行中国化的可靠程度。三个实验均采用句子阅读任务,在句子中插入旋转目标词,均采用2(词频:高频、低频)×4(旋转方式:顺时针、逆时针、首字顺时针尾字逆时针、首字逆时针尾字顺时针)×2(旋转角度:30°、60°)的完全被试内设计。其中,实验3的目标词为普通双字词,实验4的目标词为透明双字词,实验5的目标词为不透明双字词。此外,还收集了目标词在不旋转条件下的眼动指标,作为与各旋转条件进行比较的基线水平。
结果发现:
(1)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词汇判断时间所需变长,而且低频字、词的增幅更大;对于普通双字词以及不透明双字词,眼动指标上出现增长,而且低频词的增幅更大;对于透明词,眼动指标上也出现增长,但是高、低频词的增幅没有差异。这些表明,旋转使汉字的视觉特征显著下降,并导致目标字、词的加工难度增加,尤其对于低频字、词来说更为明显。
(2)不一致旋转引起目标词的词汇判断时间和眼动指标的增幅大于一致旋转的,这表明旋转使汉语的词加工受到了干扰,其中不一致旋转方式造成的干扰更大。
根据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汉语读者能够加工并识别旋转后的字、词,表明他们对汉语文字的视觉编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汉语旋转文本识别需要经历心理旋转的过程,即将旋转汉字在心理上旋转至其垂直正位,然后识别,该过程使字、词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从而增加识别难度。
(3)显著的视觉特征可以促进词汇识别,尤其是低频词识别。
(4)在汉语词汇识别和阅读过程中,通过熟悉度检验,读者可即刻获得整词辨认,表明汉语阅读过程以词为整体单元进行加工,尤其是高频词识别。
总之,在建构汉语阅读眼动控制模型时,既要考虑低水平视觉因素的影响,还要注意汉语以词为基本加工单元的特点。
|
|
|
|
1 |
张金桥;西方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2 |
郑宁;眼动脱敏治疗(EMDR)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4期 |
3 |
顾锦坤,宋维真,李方镇;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醒觉闭眼状态眼动特点的初步探讨[J];心理学报;1981年03期 |
4 |
白学军,阴国恩;有关眼动的几个理论模型[J];心理学动态;1996年03期 |
5 |
王君明,陈永明;眼动记录法对阅读研究的贡献[J];心理学动态;1996年04期 |
6 |
闫国利,田宏杰;眼动记录技术与方法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4年02期 |
7 |
陶云,刘艳,宋耀武;中小学生阅读不同配图课文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1期 |
8 |
丁锦红,王军,张钦;平面广告中图形与文本加工差异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年04期 |
9 |
李津军;;梦里有些啥?[J];百科知识;2006年10期 |
10 |
马莹华;王小东;高淑青;隋雪;;学习困难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的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
11 |
陶云,申继亮,沈德立;中小学生阅读图文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
12 |
闫国利;王文静;白学军;;消失文本条件下认知控制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7年04期 |
13 |
任桂琴;韩玉昌;于泽;;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
14 |
杨海波;白学军;李怡繁;;认知负荷对网页广告加工过程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年03期 |
15 |
陶云,刘艳;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示意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6 |
;动眼动耳动手 动出聪明宝宝[J];父母必读;2010年10期 |
17 |
丁锦红,林仲贤;不同方向视觉运动追踪的特性[J];心理学报;2001年04期 |
18 |
吴冰,孙复川;旋转汉字识别的眼动特性[J];心理学报;1999年01期 |
19 |
张卫,林崇德;抑制及其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
20 |
白学军,张兴利;当前阅读眼动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