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

鲍伯丰  
【摘要】: 中国农村文化是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命题。研究中国农村文化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文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严重冲击,出现了文化危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给中国农村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传统文化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苏区文化建设,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只有地主阶级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局面;通过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培育了农民爱国主义情感,张扬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抗日战争,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通过北方解放区文化建设,强化了农村基层政权,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共通过以上文化建设理论及实践,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传递到社会的最底层,荡涤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观念,整合了社会文化,进而使农民的价值观念、心理、思想、行为方式等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实现了对文化的重塑。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经验,对于今天新农村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当代启示。 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依据,评析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问题。 第一章论述了文化及其相关概念、马克思主义有关文化的论述、中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阐述。 第二章论述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包括近代中国农村文化的缓慢变迁,救亡与追求现代化需要先进理论做指导,传统社会转型呼唤先进理论,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化。 第三章论述了苏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特点。重点论述了苏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妇女解放、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中共通过苏区文化建设,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只有地主阶级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局面。 第四章论述了华北、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特点。重点论述了华北、陕甘宁根据地文化教育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放妇女、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第五章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北方解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特点。重点论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北方解放区的干部教育、大众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论述,证实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路线的正确性。 第六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文化的影响:实现了近代农村政治文化变迁、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对农民落后思想的改造,基本实现了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科学地解决了文化的社会结构定位与历史定位问题,保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了向文化自觉的转变。 第七章论述了中共领导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通过改造农村文化不同派别的分析,论述了非马克思主义改造农村文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结语部分论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捍东;王晓瑞;;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2 朱维华;赵永红;;对构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培育体系的探讨[J];农业考古;2011年03期
3 苟安经;严琼芳;;巴蜀地区农村文化产业资源特质与开发策略[J];农村经济;2011年08期
4 孟梅青;;农村多元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5 张军;;浅谈农村文化工作[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4期
6 殷波;;农村·手艺·产业——关于山东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考[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郑维佳;;农村自办文化的一项创举——吉林省德惠市达家沟镇合义村农民艺术节的启示[J];大舞台;2011年08期
8 ;中青年学者掬英[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9 吴理财;;乡村文化的“丛林原则”[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10 王雪文;;柳城畲族镇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11 李喜军;;浅谈乡镇文化站:要让农民走进来[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04期
12 周大明;;阳光照耀着心田——评河北梆子《日头日头照山乡》[J];大舞台;2011年07期
13 廖奇芳;;新时期文化馆工作的思路[J];南方论刊;2011年08期
14 ;挖掘传统文化 再铸宁武辉煌——宁武县域文化综述[J];五台山;2011年05期
15 秦海燕;;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6 王传宗;;电影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乐安县电影公司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三出戏”[J];中国电影市场;2011年03期
17 李艳萍;;花灯伴随人生苦与乐——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义来[J];大理文化;2011年07期
18 王细必;;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辅导工作[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19 武俊平;伊丽;;创建文化大院 创新群众文化[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07期
20 刘春梅;;对农村文艺骨干队伍培养的几点建议[J];群文天地;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楠;;音乐艺术,你该为繁荣农村文化做些什么?[A];第八届全国文化管理研讨会暨中国首届农村文化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杨文会;李伟;;河北新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民间特色艺术产业化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3 余学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郑中;郑波;;山东省新农村文化创新管理平台的建立[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5 孙秋晔;;遏制乡镇文化发展缓慢防止农村文化出现衰退[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陈永久;;浅谈三峡库区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困难与对策[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7 张冉冉;;农村文化建设要打好“特色”牌[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8 支绍乐;;浅论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程曦;张立峰;;新农村文化中心的发展模式[A];第八届全国文化管理研讨会暨中国首届农村文化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史君娣;;发展群众文化 构建和谐农村[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伯丰;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田旭明;马克思主义文化结构论视域下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徐稳;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叶宏;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7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8 苟安经;巴蜀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行文;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
2 张良;农村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钦忠;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义及其哲学依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美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陈伟;中国农村文化产业SWOT分析与对策[D];湖南大学;2008年
6 郑伦楚;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路径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尹乡音;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8 李长龙;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史云虹;张东荪文化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龚旭韬;职业教育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民 孙克勤;东明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N];菏泽日报;2005年
2 钟传强;农村文化要加强[N];江西日报;2004年
3 记者 周锦香;供中央完善农村文化政策作参考[N];雅安日报;2005年
4 张锟;农村文化何去何从[N];驻马店日报;2005年
5 郭月利;农村文化出现“荒漠”现象的缘由[N];郑州日报;2005年
6 康诗俊徐跃辉;农村文化能人携手结盟[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记者 陈启海李剑军 通讯员 魏祖华;乡野奇葩吐芬芳[N];湖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耿建扩;让农村文化活起来[N];光明日报;2008年
9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乌兰;创新发展思路 繁荣农村文化[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段金柱 通讯员 苏功庭;文化热风跃动希望的田野[N];福建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