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由多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其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随着对抑郁症心理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越来越将病因聚焦于认知偏差方面,不仅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而且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但认知偏差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究竟占有何种地位,抑郁症和认知偏差何者为因、何者为果,认知偏差的作用大小如何,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国内学者近些年来亦开展了一些探索研究,但鉴于抑郁症认知偏差的复杂性,尤其是研究方法、工具或手段的局限性,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故此,有必要探讨认知偏差与抑郁症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抑郁症的心理病因做出合理解释。
本研究以767名大学生及265名抑郁症患者为被试,采用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和心理干预等方法,着重探讨了认知偏差与抑郁症的内在联系。本文包括三项研究:
研究一是应激评价量表的修订。选取国外应用较普遍的有关应激评价的量表,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跨文化的修订。
研究二是认知偏差与抑郁症症状的相关研究。通过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认知偏差、乐观人格倾向分别对应激和抑郁症症状间关系的中介效应,认知偏差对乐观人格倾向和抑郁症症状间关系的中介效应,以及归因方式、认知评价分别对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抑郁症症状间关系的中介效应。
研究三是抑郁症认知偏差的临床干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对认知偏差进行针对性矫治的临床干预,以进一步探讨认知偏差与抑郁症临床转归的关系。
研究发现:
(1)本研究修订的应激评价量表(SAM)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抑郁症患者样本同样适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评价的评定工具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
(2)在应激与抑郁症关系上,应激可以负向预测抑郁症自评症状中的正性情绪,正向预测负性情绪。认知偏差因素中的功能失调性态度、负性事件归因、次级评价以及乐观人格倾向均可部分中介应激对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效应。
(3)在乐观人格倾向与抑郁症关系上,乐观人格倾向可以负向预测认知偏差因素中的功能失调性态度、负性事件归因、初级评价和抑郁症自评症状中的负性情绪,正向预测次级评价和正性情绪。功能失调性态度部分中介乐观人格倾向对负性情绪的效应;负性事件归因完全中介乐观人格倾向对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效应;初级评价完全中介乐观人格倾向对负性情绪的效应,而次级评价完全中介乐观人格倾向对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效应。
(4)在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关系上,功能失调性态度可以正向预测负性事件归因、初级评价与负性情绪,负向预测次级评价。负性事件归因完全中介功能失调性态度对抑郁症的他评症状、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效应;初级评价部分中介功能失调性态度对负性情绪的效应,而次级评价部分中介功能失调性态度对正性情绪的效应。
(5)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干预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自评、他评症状,显著提升患者神经心理功能及神经生理功能,但联合治疗组迟缓因子、双字时间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联合组言语、注意功能及P3a、P3b波幅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这提示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单独药物治疗组。
(6)在抑郁症患者认知偏差的矫治上,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单独药物治疗组,表现在联合组应激、不可控、脆弱性、依赖性因子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正持久性因子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但在乐观人格倾向改善方面两组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