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

薛云珍  
【摘要】: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由多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其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随着对抑郁症心理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越来越将病因聚焦于认知偏差方面,不仅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而且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但认知偏差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究竟占有何种地位,抑郁症和认知偏差何者为因、何者为果,认知偏差的作用大小如何,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国内学者近些年来亦开展了一些探索研究,但鉴于抑郁症认知偏差的复杂性,尤其是研究方法、工具或手段的局限性,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故此,有必要探讨认知偏差与抑郁症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抑郁症的心理病因做出合理解释。 本研究以767名大学生及265名抑郁症患者为被试,采用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和心理干预等方法,着重探讨了认知偏差与抑郁症的内在联系。本文包括三项研究: 研究一是应激评价量表的修订。选取国外应用较普遍的有关应激评价的量表,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跨文化的修订。 研究二是认知偏差与抑郁症症状的相关研究。通过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认知偏差、乐观人格倾向分别对应激和抑郁症症状间关系的中介效应,认知偏差对乐观人格倾向和抑郁症症状间关系的中介效应,以及归因方式、认知评价分别对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抑郁症症状间关系的中介效应。 研究三是抑郁症认知偏差的临床干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对认知偏差进行针对性矫治的临床干预,以进一步探讨认知偏差与抑郁症临床转归的关系。 研究发现: (1)本研究修订的应激评价量表(SAM)在大学生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抑郁症患者样本同样适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评价的评定工具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 (2)在应激与抑郁症关系上,应激可以负向预测抑郁症自评症状中的正性情绪,正向预测负性情绪。认知偏差因素中的功能失调性态度、负性事件归因、次级评价以及乐观人格倾向均可部分中介应激对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效应。 (3)在乐观人格倾向与抑郁症关系上,乐观人格倾向可以负向预测认知偏差因素中的功能失调性态度、负性事件归因、初级评价和抑郁症自评症状中的负性情绪,正向预测次级评价和正性情绪。功能失调性态度部分中介乐观人格倾向对负性情绪的效应;负性事件归因完全中介乐观人格倾向对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效应;初级评价完全中介乐观人格倾向对负性情绪的效应,而次级评价完全中介乐观人格倾向对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效应。 (4)在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关系上,功能失调性态度可以正向预测负性事件归因、初级评价与负性情绪,负向预测次级评价。负性事件归因完全中介功能失调性态度对抑郁症的他评症状、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的效应;初级评价部分中介功能失调性态度对负性情绪的效应,而次级评价部分中介功能失调性态度对正性情绪的效应。 (5)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心理干预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自评、他评症状,显著提升患者神经心理功能及神经生理功能,但联合治疗组迟缓因子、双字时间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联合组言语、注意功能及P3a、P3b波幅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这提示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单独药物治疗组。 (6)在抑郁症患者认知偏差的矫治上,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单独药物治疗组,表现在联合组应激、不可控、脆弱性、依赖性因子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正持久性因子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药物组。但在乐观人格倾向改善方面两组差异不显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芦炎;张月娟;;初中生抑郁与依恋、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2 李京力;陈福国;;医生抑郁症的国内外研究概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3期
3 周巧;郭成;张大均;;中度抑郁症状大学生音乐审美欣赏干预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6期
4 杨娟;姚树桥;彭萍;朱熊兆;;高中生不同类型的沉思对抑郁症状发展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4期
5 陈丽香;;医学生抑郁现状调查及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05期
6 刘大军;孙震;商惠萍;胡荣;李德天;;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非透析尿毒症患者抑郁症状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06期
7 张婧忻;黄丽;;家庭暴力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8 李永安;;高职学生恋爱心理研究与对策分析[J];今日科苑;2010年02期
9 鲁谨;张桂青;张萍华;;老年抑郁症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年08期
10 杨绪翠;;他抑郁他自杀[J];科学养生;2011年03期
11 卢山;;她的病不是我的错[J];妇女生活;2008年08期
12 John Cloud;文文;;青春痘和抑郁症:心情会使皮肤更糟吗?[J];海外英语;2009年12期
13 刘淑芳;贾树华;;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年05期
14 吴静珊;李毅娇;;企业员工工作伦理、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15 ;千色花健康家园[J];江门文艺;2010年22期
16 李芬,韩蓁,王凤琴,崔丽侠,张明慧,金辉;产后抑郁症状与产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5期
17 唐海波;蒲唯丹;姚树桥;;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18 姚桂英;杜爱玲;杨世昌;高红丽;马仁娥;闫春平;;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1期
19 徐辉;;你了解儿童抑郁症吗?[J];大众心理学;2004年09期
20 王乘;淮南煤矿工伤截瘫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楠;;心理干预对伴有抑郁症状产妇的影响[A];第二十二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五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戴丽娟;丁小伟;严静平;;心理干预改善冠心病病人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姜义彬;陈文泽;徐桥;;辅助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影响的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郭秀卿;张智英;;心理干预改善终末期肾病(ESRD)病人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2004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姜义彬;陈文泽;徐桥;;辅助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影响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彭劲;;早期心理干预对初发糖尿病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桂萍;;对癌症患者化疗期间出现抑郁症状的心理干预[A];河南省肿瘤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暨专科护士培训班资料汇编[C];2006年
8 雷艳;项安凤;汤红玲;朱赛香;;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病人抑郁的影响[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丁蕾;黄颖琼;;早期心理干预对地震伤危重病人的作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德娟;;手术全期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的影响[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璞;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龙先东;组织资本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周丽;国有企业知识员工忠诚的形成机理与提升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5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吴辉;辽宁省医护人员中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源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蓝华;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彭彦敏;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测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谭涛;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熊莉;童年中期受欺负、抑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凌玲;组织信任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关系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张建国;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前后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治疗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杨林;社区Ⅱ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仇明全;企业合作关系、供应链效应和企业绩效间关系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苏娟;中学生学习观的初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何晓飞;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聂光辉;工作场所欺负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宗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志功;哪些人易患抑郁症[N];民族医药报;2007年
2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病人要注重“三期”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知“郁”才能治愈[N];健康时报;2005年
4 张朝明;浅析抑郁症罪犯心理及矫治[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5 张咏梅;危机心理干预人员应急而需[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6 刘京徽;我国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 专家说父母影响是主要原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吴睿鸫;心理干预也是一种灾后重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8 张献怀;抑郁影响每个人[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游永恒川报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吴佳惠;孩子心理干预切忌重复进行[N];四川日报;2008年
10 朱耘;心理干预:第一时间[N];中国经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