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体制下贸易救济实施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在后危机时代贸易摩擦频发、贸易救济措施滥用的背景下,从我国应对指控的角度,对WTO体制下的贸易救济实施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为我国贸易政策的适应性调整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考察贸易救济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实施现状,梳理出贸易救济政策与实践的发展脉络;进而阐述贸易救济措施影响因素和实施机制,对滥用贸易救济行为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型贸易保护的趋势、特征以及中国面临的贸易救济困境,揭示了中国频遭指控的原因;最后,提出中国应对贸易救济行为的对策。
本文以经济学分析与法律研究相结合的视角,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按照从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对贸易救济的历史、现象、特征、本质等问题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按照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统计描述、指数分析和统计检验,研究WTO成员国贸易救济实践的选择、滥用情形,及其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贸易救济实施深层次原因的分析,考察滥用贸易救济行为的制度诱因,并进行实证。本文认为,以维护公平竞争和产业安全为目标的WTO贸易救济制度及其选择机制,体现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但由于规则程序和贸易政策决策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实践常常出现与规则目标相悖的、妨碍甚至限制自由贸易的现象。贸易救济实践是利益平衡机制下的贸易保护政策选择的结果。贸易救济规则被滥用的原因是:规则程序存在公正问题、贸易救济规则在国内法意义上的不正当运用、贸易政策决策机制的政治化倾向。统计检验和基于反倾销强度指数(ADI)的贸易调查效应测算表明,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与指控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而贸易救济调查效应的存在,更激励指控国过度采取贸易救济措施,过分依赖“合规性、隐蔽性”的贸易保护手段。
本文高度关注我国应对国外贸易救济行为的策略选择,针对我国出口企业出口秩序混乱、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出口市场集中、产品竞争力低、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等现实状况,提出了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的应对策略,为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些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