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减贫效应研究
【摘要】: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发展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但由于金融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金融要素的分布很不均等,国民整体的金融素质和规范意识淡薄,我国金融业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在此格局下,金融资源大量向城市、大企业和富裕者群体集中,而农村地区和贫困群体则成为金融要素排斥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日趋扩大,两极分化现象非常突出。金融资源的贫乏是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金融业的城乡二元结构局面也有恶性循环的趋势,因而极大阻碍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下,普惠金融作为一种能够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手段和工具,其创新性的理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发展普惠金融是解决贫富差距、克服城乡二元化布局的重要途径。本文着重研究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国外普惠金融的发展经验,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分析发展普惠金融对削弱贫困的作用和机理以及由此形成的减贫效应,从而提出有助于减少贫困的普惠金融体系及发展对策。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贫困理论、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普惠金融的涵义、发展理念、发展阶段、影响因素、服务目标及对象等有关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从中探究普惠金融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减贫的影响,为后续相关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介绍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具体描述了三个发展阶段,归纳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特点,并选取地区样本和机构样本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扶贫减困实践进行了考证。研究认为,普惠金融对减贫效应的作用,应当强调普惠金融的实施主体、实施方式以及普惠金融的实施目标三个方面。再次,分析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相关因素,构建普惠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设计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并根据我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相关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后文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减少贫困的对策建议做出初步准备。研究表明,从金融服务获取的难易程度、居民使用金融服务的情况和金融服务的质量三个维度出发,基于减贫效应所构建的普惠金融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普惠金融水平的发展与贫困群体获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联系。然后,从理论上探讨普惠金融减贫所依据的经济学基础,即普惠金融所具备的贫困观、公平与效率观、发展观等;并阐释普惠金融减贫的原理,即普惠金融对减贫形成的物质资本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再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指标设计,利用我国的统计数据对普惠金融减贫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其发展程度有明显的减贫效应,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理论观点。而且,由于不同省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普惠金融减贫的边际效应也不同,因此在发展普惠金融减贫的对策实施上也应体现差异性。然而,研究普惠金融减贫的作用、机理及实践,更需要了解国外的发展经验。本文同时选取了若干发展中国家和若干发达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和减贫实践经验进行重点研究,从而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减贫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四点启示,并为下文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实践支撑。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在普惠金融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实践可以为我国发展普惠金融提供经验;发达国家在机构合作、法律监管和政策引导等方面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最后,根据普惠金融减贫的理论分析,基于对我国普惠金融减贫的实证研究,并借鉴世界上典型国家的普惠金融减贫的成功经验,本文从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化发展、村镇银行建设、农村资金互助社建设、互联网金融发展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普惠金融减贫的具体方法,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构建这一普惠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只有各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发挥优势,提供全面服务,改进服务方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企业和居民的合理需求,才能构建高水平的普惠金融体系,实现我国金融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