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研究

郗文泽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国际资本流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今天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金融服务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 全文以理论分析、归纳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新加坡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作为参照,归纳总结伦敦、纽约、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经验。并从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两个角度,对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理论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对我国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度和金融辐射域进行了测算,通过对金融服务产业集聚过程中,中心城市对腹地城市金融辐射域的变化来考察金融服务产业集聚过程的特点。 全文共分7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1章引言。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与现实意义,并简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文献回顾。主要对金融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分类、特征、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界定和说明。从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中心、产业集聚理论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进行间要的述评。 第3章国际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比较借鉴。主要总结纽约、伦敦、新加坡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形成原因并提出可借鉴的经验总结。 第4章金融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动态过程。从动态过程角度论述了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宏观背景、集聚的形成机制与形成过程、集聚模式以及形成过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第5章金融服务业产业集聚的静态结果。从静态角度论述了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的静态结果之一—金融服务企业集群的经济性质、竞争优势、空间形态和知识溢出效应等方面。 第6章中国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力的实证分析。在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及其中心城市的经济概况,金融服务业现状之后,针对我国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上海、北京、深圳的金融集聚度和金融辐射域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 第7章结论与展望。就北京、天津金融中心的定位,未来天津金融服务体系的定位,滨海新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展望进行了论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中华;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问题初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2年06期
2 段楠;;搞好“两个中心、一个母港”助力滨海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3 王学利;;加快金融业发展把天津建设成为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J];天津政协公报;2008年03期
4 齐庆祝;魏亚平;;滨海新区金融服务功能体系定位与实施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20期
5 赵春舒;;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增长极崛起与带动辐射作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28期
6 李文增;;与滨海新区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 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年01期
7 刘慧;;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4期
8 韩珩;陈训;;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中心[J];华北金融;1985年12期
9 李正华 ,陈继明;上海构筑市场经济运行新机制(下)[J];瞭望;1993年46期
10 叶立梅;;我国金融中心的区位条件分析[J];地理科学;1993年01期
11 建设郑州金融中心课题组;郑州金融中心的构建与实施——关于建设郑州金融中心的研究报告(上)[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12 ;为建成地区金融中心 泰放宽资金流动限制[J];东南亚南亚信息;1994年07期
13 张亚欣,陈茜;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应发挥政府的作用[J];理论界;2005年07期
14 明洪盛;;对建立金融中心基本条件的分析和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5 联合课题组;沈洪溥;李青;;滨海新区空间布局研究[J];天津经济;2005年04期
16 胡婧;;铁的纪律 水的文化——滨海供电公司走笔[J];国家电网;2006年12期
17 ;一月金融[J];华北金融;2006年12期
18 杨福刚;;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 积极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J];天津经济;2006年09期
19 李文普;;积极推进大滨海新区发展格局的进程[J];港口经济;2007年04期
20 黄文亮;;区域成长管理——滨海新区空间架构规划应对快速发展中动态社会的科学规划观[J];城市;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滨海新区的成功实践[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蔡庆锋;;后危机时代滨海新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思考[A];民革组织为天津市“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做贡献主题研讨会材料[C];2010年
3 孔向日;王云齐;王建廷;;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关于滨海新区产业传导与区域城市建设的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卢嘉;梅荣利;朱立明;贾馥冬;安莹;;滨海新区生态绿地系统布局及生态策略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高建国;;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和风险对策[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高建国;;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和风险对策[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7 孟颖;朱立明;马春华;;转型背景下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空间重构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保荣;;基于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和对策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9 周欣荣;袁文凯;崔扬;;天津市滨海新区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翟坤;谭春晓;朱立明;;转型期下的滨海新区居住规划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郗文泽;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2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胡愈;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秦晟;金融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王磊;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陈卫;水资源循环经济配置与核算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张恒毅;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周桂荣;区域合作中的政府管理模式选择[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津威;天津市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2 赖晶晶;天津滨海新区中央商务区规划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3 张丽芬;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域管理模式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静;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琼;天津滨海新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6 李换梅;天津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磊;滨海新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及效率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8 张兰;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强区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彩良;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张玮;创办天津滨海新区离岸金融市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婷婷;滨海新区入局国家整体战略跨国公司“心向往之”[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2 CBN记者 冯迪凡;金融创新是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海燕;上海起草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条例[N];解放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胡顺涛 实习生 周娟;重庆高调亮出打造金融中心旗帜[N];重庆日报;2009年
5 记者 陈钧 夏元 项菲菲;罗康瑞: 建金融中心 还差三条件[N];重庆日报;2010年
6 张晓言;二三十年代:青岛成就金融中心[N];青岛日报;2011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孙玉;单价八万 六公司大手笔置业环球金融中心[N];证券时报;2011年
8 记者 李茜;上海绘制金融中心“美好蓝图”[N];上海金融报;2011年
9 见习记者 尚夏;中国需要多少金融中心[N];中国证券报;2004年
10 21世纪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孙铭;两地学者香江论剑:香港金融中心寓“机”于“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