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青少年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人群,不应再把眼光局限在竞技上,而是要将体育、教育融合,以达到体育教育的优化。课程改革要体现时代需求,新的教育观念对新时期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剖析京津冀地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提出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的管理建议,旨在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地区体育院校体院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京津冀地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四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作为研究对象,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四方面来阐述京津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四所体育类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如下:1.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基本能够适应社会对体育相关的人才的需求,但仍然需要不断的优化,不仅仅定位于体育人才,而是要落脚于应用型人才,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内容应当结合社会需求,符合各个阶段、不同年龄层的需求。2.通识教育课程中,公共必修课设置基本相同,除北京体育大学外,其他几所学校缺乏人文社科课课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公共选修课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等实际情况开设,各具特色,但是学时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要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开设。3.专业教育课程各个学校的划分类别名称虽然不同,但基本围绕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三个方向进行开设。教师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备课程,除北京体育大学外,其他几所高校缺乏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归类,教育课程分散,缺乏知识认知连贯性,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当地的民俗文化开设有一定的特色课程,满足社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4.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时比例不合理,普遍存在选修课学时偏少的情况,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合理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比例,增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视野。5.实习实践基本围绕教育实践进行,教学实践方式单一,部分实践活动开设流于形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形式,实践开展形式多样化,系统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方式灵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