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爆破地震作用下复合地基动力有限元分析

孟艳杰  
【摘要】:复合地基广泛地应用于地基处理中,近年来复合地基施工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复合地基中桩的强度、长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建筑高度已达百米,只从复合地基对抗震有利的角度不考虑复合地基的抗震问题不再适用现在的情况。这些问题对复合地基抗震提出了新的要求,复合地基的动力分析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爆破地震动作用下复合地基现场足比尺动力试验,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根据现场试验的勘察报告和现场复合地基静动力试验结果选取了数值模拟的计算参数,研究了在爆破地震动作用下天然地基、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和CFG桩复合地基的静动力特性和动力时程响应,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模拟静载试验和模态分析表明,弹簧边界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应出外界土体对静载沉降的影响,更好的模拟了假设的人工边界。 (2)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弹簧阻尼边界模型计算地基自振频率,数据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水泥土桩、CFG桩复合地基均比天然地基的自振频率大,但增加幅值不大。数值计算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3)通过对CFG复合地基不同位置桩体、桩间土分析,得出水平、竖向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力的变化规律。水平加速度和水平位移随深度的减小而减小,随距爆破源距离增加而减少;竖向加速度和竖向位移随深度的减小而增大,随距爆破源距离增加而减少。从竖向加速度的角度地基的抗震角度分析,复合地基优于天然地基,CFG复合地基优于水泥土复合地基。 (4)水平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力比分布在桩体上下两端,桩中部和土体的应力均很小;竖向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力比分布在桩体竖向中部。对于不同桩体的复合地基,最大应力和最大动应力比的分布位置和比值均有所不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珪;廖雪飞;刘红霞;;复合地基沉降曲线灰色优化拟合[J];山西建筑;2011年24期
2 何亚萍;;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加固设计与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1年03期
3 连镇营;彭芝平;鲁克宇;陈耀光;;后注浆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实践[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4 易耀林;刘松玉;;复合地基垫层效应研究综述[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5 文鹏宇;崔璨;许琨;;桩基静载实验反力装置研制[J];河南科技;2011年14期
6 迟俊德;赵凤瑞;刘殿忠;;夯扩灰土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及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7 王佩珩;郑徐囡;;高速公路地基沉降处理方法[J];河南科技;2011年10期
8 李逊;张敏;李峰;;浅谈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9 张鑫;;高层建筑桩筏复合基础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10 程红战;李俊峰;蔡义刚;;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引起的地基基础的沉降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11 代洪伟;;关于公路桥头跳车处治措施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12 鲍明珠;胡鹏飞;;浅谈几种桩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13 李秋颖;黄熠;;浅谈建筑工程桩基施工的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14 庞晓明;;黄河冲积平原某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15 陈小霖;汪波;刘继民;;大直径现浇混凝土薄壁筒桩工艺[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16 胡继凤;;浅谈公路软基处理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17 李仲玉;;灰土挤密桩在阿岱至李家峡公路湿陷性黄土段的应用[J];青海科技;2011年04期
18 蔡国斌;;水泥搅拌桩在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山西科技;2011年04期
19 范贵军;;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之碎石桩应用小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3期
20 段志成;;深层搅拌法在处理软土地基施工中的应用[J];青海科技;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军;朱向荣;潘秋元;;砂性地基中挤密砂石桩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与设计[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牛建东;徐林荣;匡乐红;吕大伟;;高速铁路软基路堤桩-网复合地基试验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3 陈龙珠;梁发云;黄大治;王国才;;长-短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阎群英;;压灌桩复合地基技术探讨[A];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科技论文集[C];2004年
5 谢定义;张爱军;;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计算机模拟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折学森;聂森堂;;关于路堤下桩土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7 李永刚;李宁;;中心布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的数值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殷永高;孙江;;干振复合桩复合地基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9 姜忻良;郑刚;张新旺;;各向异性模拟的复合地基分析方法[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吴兆江;;某商住楼地基基础处理[A];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十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春雨;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魏芸;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固结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石少敏;大连龙畔金泉振冲桩复合地基压缩模量计算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志军;路堤下复合地基承载机理与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王宏贵;长板—短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孙训海;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7 徐洋;复合地基固结与变形的计算理论及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8 陈甦;柔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郭忠贤;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何永强;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军;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2 彭涛;高速铁路桩—筏(网)复合地基荷载分担现场测试与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3 金忠良;柱锤冲扩桩法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符腾婷;水平荷载作用下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高玉杰;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6 王胜涛;路堤荷载下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变形研究[D];石家庄铁道学院;2008年
7 陈名昭;复合地基三维弹性性状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8 冯伟强;公路筒桩复合地基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史富民;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竖向荷载试验研究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杨丽珍;软土地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复合地基差异沉降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园园;河南加强高层建筑复合地基审查[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本报驻江西记者 王纪洪 通讯员 万建德;从原始到现代的升华[N];中华建筑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马琳;载体桩设计新规程修订六大内容[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拔尖”起于平实[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陈渌 焦明忠;用心血和汗水写下的答卷[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如春 本报特约记者 汤璇 胡红拴;城市越发展,越需要地质工作支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通讯员刘平海 于占洲;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公司完成石武客运专线CFG桩施工[N];人民铁道;2009年
8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杨振之;地形竖向地貌景观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阳泉市建筑设计院 郭锐;软弱土地基的处理[N];山西科技报;2003年
10 陈彬;干性碎石桩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滑坡中的应用[N];建筑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