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说文解字》“误释字”研究

李娜  
【摘要】:《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是当时的“现代成果”,成书是为解经,不是后代的“字表”、“字编”,更不是“诂林”,它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作者许慎的知识水平。到今天,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较之当时可谓天壤之隔,加之历代学者的不断研究和百年来大批先秦古文字材料的新发现以及古文字学的发展,今天研读《说文》,我们必定会发现很多“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所指称的“误释字”。本文即对这些字进行字形和释义上的阐释,解释其“误”之所在。 文章共分九个部分:绪论对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详细说明。 第一章介绍了许慎著作《说文》的相关背景,涉及到了当时的文字面貌以及学术界的争论,这有助于我们对许慎著书局限性的理解以及对《说文》的整体把握。 第二、三章我们按照从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简帛文字的发展脉络梳理小篆字形,在学术界已经讨论到的677字之外重新解释了《说文》中170个字形,并将析形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十一类,其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字形讹变;二是字形无误,但许慎对各部件的意义不甚了解;三是许慎主观整理而做出的不合理的调整。 第四章论述了《说文》释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东汉时期,词义学理论尚不健全,许慎对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还没有十分清晰的界定,再加上对声训的使用过宽,导致了《说文》释义方面存在一定的混乱。 第五章论述了道家思想对许慎文字观的影响。汉代早期,道家思想盛行。老子对“一”的解释,不仅于王道思想无碍,对后世世界观的影响也很大,因此许慎能够在汉代“重始贵元”的意识之下大胆地引入老子的观点。而老子关于世间“四大”的理论,于政治阐释王道思想是极为有益的,因此截取老子之言来解释“大”字。 第六章论述儒家和五行思想对许慎文字观的影响。汉代自董仲舒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而此时的儒家思想已经具有了时代的特色,他们大肆强调王道,许慎用“三、王、帝”等字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王道体系,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君权思想。中央集权与社会的尊君以及人们的名节观念息息相关,许慎以玉之五德讲君子之道,符合社会多以“五”定名的观念。而为了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除了政治上的高压政策之外,迷信的愚民手段必不可少,许慎对“示、螟、蟘、蟊”等字就完全符合汉代的天人感应观。以儒家思想解释这些字,根本的目的还是为政权服务,许慎即便有按学术原则析形解义的想法,恐怕也难以见许于当时。自汉代《淮南子》将五行思想臻于完善、董仲舒借以大肆阐释人伦准则之后,五行思想对汉代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说文》对一些数目字以及天干地支的解释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七章论述了其他因素对许慎撰著《说文》的影响。 附录是《说文》“误释字”一览表,包括学界已经论述和本文的新发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析形之误和释义之误的具体情况。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对《说文解字》,应该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角度予以全面的理解,既要看清由于时代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析形释义之误,更要了解它在汉字演变中所起的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它为“治小学之津梁”“解经书之管钥”的价值。舍此,皆失之片面。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玺;论《说文解字》对我国文字学史之贡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郭伏良,梁松涛;从《说文解字》“疒”部字看古代中医学的成就[J];汉字文化;2004年01期
3 朱维德;关于“朱”字的初始义与源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4 ;《说文解字》与汉字规范[J];语文建设;1995年08期
5 李恕豪;许慎的方言研究[J];天府新论;1995年04期
6 赵振兴;读《说文学导论》[J];古汉语研究;1996年02期
7 张玉春;《说文解字》引《礼》《礼》所无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02期
8 李一民!710001;学习《说文》对人字的解说[J];汉字文化;1999年01期
9 班吉庆;建国50年来的《说文解字》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张玉惠;浅谈《说文解字》中的“一曰”与“阙文”[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11 赵怀仁;问字穷源读《说文》——从“西宾”的“西”字谈起[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2 卞仁海;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3 李计伟;略论钱大昕文字学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01期
14 周及徐;释告及所谓甲骨文牛龄诸字[J];古汉语研究;1992年02期
15 孟繁中,韩忠治;《说文》多意符字初探[J];衡水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6 达世平;也释“孔”字[J];咬文嚼字;1996年11期
17 仓林忠;从《说文解字》索解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18 陶霞波;“闻”与“门”[J];咬文嚼字;1999年12期
19 陈良明;《说文》引《左传》说略[J];汉字文化;1990年03期
20 汤可敬;《说文》“多形多声”说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萬青;;《说文》“犓”字条疏义[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蒋德平;;《说文解字》引《周易》异文校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春晓;;《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所引方俗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王帷韬;;《说文解字》叠文探微[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李春晓;;执简御繁——六书疏证派汉字教学观之阐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志云;;《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俞丽伟;;《说文解字》所见中国古代城市的文化特征[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8 申红玲;;《说文解字》中所见产科词语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崇;;试说“心”字[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10 徐福艳;;“裸”字古今探[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说文解字》“误释字”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2 金玲敬;《说文解字翼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陶生魁;《說文古本考》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瑞;宋本《玉篇》历史汉字传承与定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元春;唐代字样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繼剛;七寺本《玄應音義》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夏军;《说文》会意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蔡梦麒;《说文解字》字音注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侯月明;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西周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谭飞;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和来;试论《说文》古文的来源[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菊;《说文解字》水部字的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长斌;《说文解字》页部字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任莉莉;《说文解字》释义考证[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志翔;《说文》“心部字”研究及溯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趙思木;《太平御覽》引《說文》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滕金丽;《说文解字》重文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8 伏兆东;《说文解字》金部字语义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郑春兰;《说文解字》或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胡婧;《说文解字》房屋建筑类词形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栋;十年一剑《说文》解难[N];湖南日报;2002年
2 俞敏;《说文》的命运与读书风气[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董一鸣;许慎“说文” 漯河“解字”[N];光明日报;2010年
4 潮白;用《说文解字》识繁体?[N];南方日报;2010年
5 水利部移民开发局局长 刘伟平;加强修养 提高素质[N];学习时报;2009年
6 记者 郭根立 牛付彦;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将举行[N];中国贸易报;2010年
7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 刘冠军;辨析證、证、症、徵、征[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张素凤;谈“美”字的文化蕴含[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王坚;说“钓”[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10 黄志浩;诗歌“青绿”意象溯源[N];文艺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