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三达德思想研究
【摘要】:孔子在观察、体验、研究总结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以“智、仁、勇”三种杰出的道德品格为基础,建立起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规范一种理想的、符合封建社会礼教秩序的主体人格。故称“三达德”。《中庸》有云:“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第二十章)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在儒家传统道德中,知、仁、勇是君子最重要的道德品格,三者缺一不可。智、仁、勇是孔子提出的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品质,孔子希望通过自我修养的提高,最终成为理想中的君子、圣人。本文通过对《中庸》、《论语》、《孟子》、《荀子》等文献的研究,来分析三达德内涵及其修养方法,以及三达德智、仁、勇之间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简析了“三达德”思想的渊源,及“智、仁、勇”三者在先秦文献中的内涵;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三达德的内涵及其修养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三达德智、仁、勇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