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成果显著。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对外贸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在经济高增长模式下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依赖高能耗、高排放和高资源投入的发展方式使得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不断缩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难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能耗和碳减排的压力对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利用高效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产业转型等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含碳较高的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2015年中国签署《巴黎协定》并向联合国明确作出了四项主要承诺,其中三项内容都是围绕碳排放量和化石能源消耗作出的定量规定。为了如期实现上述目标,迫切需要清晰了解中国的碳排放整体状况。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指对外贸易产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碳排放。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十分庞大,且发展进程中承接了大量的国际产业转移,蕴含着大规模的隐含碳排放。因此对这部分碳转移量进行分析,了解隐含碳排放的转移趋势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控制,对于中国实现上述碳排放相关目标,形成贸易发展的新思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对中国各产业部门的对外贸易完全碳密度进行了测算。其中,石油、炼焦、燃气和核燃料加工业是对外贸易完全碳密度最高的产业部门。其次,本文对中国各产业部门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转移量进行了测算。总体而言,当前中国进口的隐含碳排放规模略大于出口。然后,本文对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识别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滞后因素。再次,本文对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分析了2025年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变化趋势。最后,本文对中国对外贸易和主要产业部门的政策调整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服务贸易应按照国家现有规划大力发展,而产品贸易则应以制造业转移为主要政策方向,以破除发达国家的出口壁垒以及转变政府观念作为次要政策方向;碳关税可以作为中国国际贸易争端谈判的重要手段;化学产品工业发展的核心政策方向在于产业升级,提升效率和附加值;石油、炼焦、燃气和核燃料加工业的主要政策方向在于限制石油加工业的发展,并通过增加石油储备保证能源安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从观点上,第一,认为近年来服务贸易已成为中国进口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服务贸易逆差造成了中国进口隐含碳排放规模的扩大,并进而造成了中国碳排放的减少。第二,对于中国出口和进口隐含碳排放而言,经济规模变化的影响都远大于完全碳密度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的影响。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依赖于宏观环境的共同贡献,而出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变化仅来自于化学产品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少数几个产业部门。从方法上,第一,通过合理的结构方程和分解算法对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对各产业部门的影响进行了定量测算。本文设计了切合实际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并采用Laspeyres指数分解算法和LMDI分解算法对各因素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过程中的定量影响进行了测算。此外,本文还根据各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对各部门的定量影响进行了测算。第二,根据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趋势的特点,采用趋势外推方程对其未来变化进行预测,并结合各影响因素定量分解的结果,对其进行情景预测。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样本数量较少,且趋势规律性较弱。根据这些特点,本文选择多项式方程和混合趋势方程作为基础预测方程,并以这两个方程的组合预测结果作为最终的趋势外推结果。此外,以趋势外推结果为基础,结合影响因素分解的结果,本文设计了四种发展情景,对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情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