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摘要】:雄性生殖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是生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目前,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体外培养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基本实现了体外培养中精原细胞的增殖分化,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分化为精细胞的过程。但是体外培养中尚未实现精细胞分化为精子的过程。
相对于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甲壳动物细胞培养开始的比较晚,并且培养主要集中于虾类血淋巴、心脏和卵巢,而对增殖能力较强的精巢体外培养研究的报道较少。
本文以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细胞为研究对象,以细胞的贴壁率、存活率和RNA/DNA比值为生理和生化指标,分别测定了几种不同渗透压(600,700,800,900,1 000,1 100 mmol/L)和pH值(6.8,7.0,7.2,7.4,7.6,7.8)条件下体外培养雄性生殖细胞的生长状况。指出1 000 mmol/L为培养细胞的最适渗透压,在此渗透压条件下,培养细胞的贴壁率、存活率、RNA/DNA最大。培养细胞的适宜pH范围是7.2-7.4,在此pH条件下,细胞的贴壁率、存活率、RNA/DNA均较大。
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中细胞的生长情况。实验发现,细胞培养中细胞的存活时间短,分裂能力低;组织培养中,细胞的存活时间较长,分裂增殖能力强,且能形成以组织块为中心的局部单层。
另外,本文研究了添加摘除中华绒螯蟹眼柄血淋巴对体外培养的雄性生殖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摘除眼柄48 h后的血淋巴能促进细胞的生长,RNA/DNA值最大,但不能启动和促进细胞的分裂,与摘除24 h、0 h的血淋巴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区别。
|
|
|
|
1 |
吴江立;穆淑梅;郭明伸;康现江;;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发育特征的初步研究[J];河北渔业;2011年01期 |
2 |
张宽;王贤淼;;眼柄切除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生殖腺蛋白质含量及其种类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3 |
康现江,米娅,刘彬彬,刘龙,王所安;摘除眼柄对中华绒螯蟹精巢发育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0年03期 |
4 |
邱高峰;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织学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5 |
袁春营,崔青曼,赵春民;神经内分泌调控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前景[J];水利渔业;2004年03期 |
6 |
宋霞,周开亚,马长艳;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MIH1)基因的cDNA片段克隆和Northern印迹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3年05期 |
7 |
张志甫;穆淑梅;康现江;李振秋;;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表达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1年04期 |
8 |
;有趣的动物眼睛[J];湖南农业;2001年02期 |
9 |
姚泊,叶成仁,马彦洪,梁坤明,薛庆丰;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眼柄中胶质细胞的电镜观察[J];水产科学;1994年06期 |
10 |
罗荣生,王幽兰,曹梅讯,顾志敏;中华绒螯蟹血淋巴20-羟蜕皮酮诱发蜕皮和卵巢发育的作用[J];动物学报;1990年02期 |
11 |
杜育哲,顾景龄,吕宪禹,王良臣;中华绒螯蟹大颚器分泌物的HPLC分析[J];水产科学;2004年06期 |
12 |
蔡雪峰,罗琳,朱继龙;日本沼虾眼柄结构的研究(简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3 |
郭豫杰,周开亚,马长艳;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s-MIH1)-GST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中国水产科学;2004年01期 |
14 |
王雪惠;孙金生;杨卫军;;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多肽激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鉴定[J];水产学报;2006年02期 |
15 |
郭豫杰;鲁维飞;韩立强;杨国宇;;重叠延伸拼接法从基因组DNA中获得Ers-MIH1基因的编码区[J];河北渔业;2006年10期 |
16 |
邱顺林;;长江鲥鱼、中华绒螯蟹禁捕三年[J];淡水渔业;1987年04期 |
17 |
白国福,邢殿楼,李华;中华绒螯蟹大面积半精养高产试验[J];水产科学;1999年03期 |
18 |
张海燕,陈新旦,范艳雯,张赤贞蕾,戈敏生,袁维佳;切除两侧眼柄对日本沼虾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9 |
许立成;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0年14期 |
20 |
徐海圣,徐步进;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02年02期 |
|